第(3/3)頁 魯劍有些嚴肅的問道,畢竟這個問題是值得考慮的事。 而且在小行星上建立城市,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比較瘋狂的行動。 要知道在一些星球上正常的開展建設都比較困難,就更別說小行星帶了,那里簡直就不是人類可以涉及的。 中學時期學過地理的同學們都會聽說過“小行星帶”,老師們為了方便我們記憶,形象地說火星怕把木星燒著了,所以需要一些東西阻隔,這便是小行星帶。 這樣一來,我們便很快的記住了小行星帶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間! 其實嚴格的說,并不是太陽系中所有的小行星都處于火星和木星之前,只是人類可以觀察到的小行星有98%以上都處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軌道上! 小行星帶的存在是太陽系初期演化所遺留下的證據,太陽系中的絕大部分小行星是原始太陽星云的星子,這些星云在太陽形成初期就存在了,星云中的星子會相互碰撞,合并成大行星,或者又碰撞成碎片和殘骸拋灑出去。在早期太陽周圍到處都充斥著星子,但是這些星子現在卻大部分停留在了火星和木星之間,這是因為木星巨大的質量產生了引力擾動。 這些星子不僅受到太陽的引力,同時也受到木星的引力,最后導致在木星附近的星子沒有合并成為大行星!或許我們要感謝木星,要不是木星用引力牽制了這些小行星,那么它們肯定有一部分會撞向地球,如果地球的生命環境因此而改變。 那么現在也沒有我們人類,你也不會拿手機看到這些話! 引起人們恐慌的是,目前這些小行星大體是安分的,但依舊有脫離軌道撞擊地球的可能。地球上至少百分之99.8%的流星都來自于小行星帶!在小行星帶中,直徑大約20公里的小行星平均1000萬年會發生一次碰撞,1000萬年對于人類來說很漫長,但放眼宇宙世界,這可是很頻繁的碰撞! 這些小行星威脅人類的生存是絕對的,關鍵在于預防。 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便是來源于小行星帶的一顆大約直徑為10公里的行星撞擊而導致的! 如果一顆足夠大的小行星以每秒數十至數百公里的速度撞擊地球,這可能會重演6500萬年大滅絕。 所以科學家一直再研究小行星對地球的影響,而我們這些吃瓜群眾,有時也會看到有文章報道哪顆小行星又對地球產生威脅了,哪顆又來了,我們就等啊等,要么沒等來,要么來了不見蹤影,但是這也在一些網友心里就產生些許的小擔心, 人類歷史上的小行星事件,對人類產生的真正影響微乎其微 恐龍的例子是一個特別極端的例子,在我們心里產生了恐懼小行星的烙??!但是人類有居安思危的思想也是不錯的,防患于未然嘛。 即使不發生像物種滅絕這樣的大災難,但在歷史上比較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其實并不罕見,如果這類撞擊的發生地點“不合適”,也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例如巴林格隕石坑,也被稱為流星隕坑。 是大約5萬年前由一顆直徑為46米、重達幾十萬噸的鎳鐵隕星撞擊形成的,這種小行星有一個拉風的外號“城市殺手”,它在地球上留下了一個直徑1200米的撞擊坑。如果類似的小行星撞擊不幸發生在像紐約或東京這樣人口密集的地區,數百萬人可能會因此喪生,但這只是假設啊,我們有沒有發現隕石坑都是在人煙稀少的地方發現的,很少有傷人的報道。 不過說到底這都是一個潛在的危險因素,陳淵不知道,也無法預測這些事什么時候會來臨,又什么時候會成為對人類造成威脅的罪魁禍首。 而這也是陳淵現在一直想做并且需要來完成的一件事。 那就是建立行星帶城市,讓人類真正的馴服它。 就是需要接著這個機會。 來扼殺住這個對人類來說潛在的危險,倘若行星在能夠被有效的控制住,那從某一個角度上來說就是幫助人類避免了一個潛在的風險。 同時還能利用上它還為人類造福,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就算陳淵明白其中有些復雜的因素在里面,但是也無法擋住他的那份心情。 畢竟有些事情該做的還是要做。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