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雷蒙族在這個宇宙的白金星系內,距離開普勒星有著上22光年的距離。 這個距離非常的遠了。 “其實幾十年來,我們維亞人同樣夢想著在宇宙中找到大量的行星來取代這顆星球。美麗的90星系現在我們終于弄明白了,當時一直子在想,如果技術足夠先進,也許我們可以進行星際遷移。我們的科學家稱質量比地球大的行星為“超級地球”。你知道有多少這樣的東西被發現了嗎?” 至高尊者打出箱子,面前浮現出四個光圈,“它們有4000多個?!? 陳淵了解到他們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距離母星6光年的超級星球,它和開普勒同樣有84%的相似度。 當然在討論這些問題之前,需要解釋以下兩個概念以避免誤解。 暫且說地球吧,當科學家們用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觀察天空中的恒星時,他們發現太陽系外有很多類似地球的行星,于是他們提出了超級地球的概念。 從宇宙的角度來看,地球是如此美麗。這些行星要么是沒有大氣的巖石行星,要么是不僅有大氣,而且有固體表面或海洋的行星,其中含有與大氣有明顯邊界的液體。 事實上,目前對超級地球的定義并沒有明確地說它在溫度、成分、軌道性質、可居住性或環境方面與地球類似。相反,主要是通過它的質量來判斷,它的質量是地球的10倍。所以,雖然很多行星可以到達超級地球的領地,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適合居住。 超級地球上的情況比我們想象的還要糟糕。相似度指數。 但是,科學家顯然想要一顆與地球足夠相似的行星,以適合人類定居,所以他們在《天體生物學》雜志上提出了“地球相似度指數”的概念。 他們計算了地球的半徑、密度和逃逸量逃逸速度和表面溫度都包含在指數中,顯然沒有考慮到行星的質量。所以現在在太陽系中的火星,變得和地球非常相似。 其實對于維亞人來說也大差不差。 而維亞人最遺憾的是,他們最后沒有走到那些星系中。 而上一次來到地球航行,也是因為蟲洞的緣故。 所以陳淵最后確認了一點,那就是維亞人其實也和人類一樣,都被困在自己的星球上了。 準確的說是這個星系當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