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相反,空間本身正在膨脹,宇宙中的一切都在相互遠離。今天我們觀測到的宇宙是各向同性分布的,也就是說,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宇宙都是一樣的。 總的來說,從地球觀測,各個星系都同樣分布均勻,沒有所謂的“更好的”觀測方向,這說明宇宙是沒有中心的。 與可觀測宇宙相比有些許不同,可觀測宇宙是指宇宙中我們能觀測范圍內的部分宇宙,觀測半徑由138億年前大爆炸開始的光傳播距離決定。 但這并不意味地球位于宇宙中央。就算你搬到10光年以外的恒星上去,你仍處于自己可觀測宇宙的中心,只是觀測范圍與之前大不相同罷了。 廣義相對論描述了時空如何經由物質與能量產生扭曲與彎折。 宇宙的拓撲學與幾何學包含了可觀測宇宙內的局部幾何與全域幾何。宇宙學家通常會將時空給予一個類空間隔的切片,稱之為同移座標。在時空中可以觀察到的部分是過去的光錐,劃定了宇宙學視界。 宇宙學視界也稱作粒子視界或光視界的最大距離,為粒子在宇宙年齡范圍中,旅行至觀察者的距離。 而視界則代表宇宙中可觀察到無法觀察區間的界限。宇宙學視界的存在、性質與顯著性是隨特定的宇宙學視界而定。 決定宇宙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參數為密度參數(Ω),定義為宇宙的實際或觀測密度與弗里德曼宇宙臨界密度之比值。 宇宙的形狀有3種可能的幾何形態,取決于Ω是否等于、小于或大于1。這將會分別決定宇宙的形狀為扁平態、開放態或封閉態。 根據宇宙背景探測者、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與普朗克衛星對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察,認為宇宙是具有有限年齡的無限空間,為弗里德曼-勒梅特-羅伯遜-沃爾克度規所描述的內容之一。 該模型支持暴脹理論與標準宇宙學模型,描述宇宙為具有同質性的扁平狀空間,而暗物質與暗能量占有主導地位。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