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些觀眾或許原本就是有志之士,可惜以前的他們?nèi)宋⒀暂p,就算是有建議,也引不起太多高層的注意,幾乎都是不了了之。 可是這一次不同,《我就是藥神》的橫空出世,而且是以現(xiàn)實題材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為主題,精辟地講述了得了這個病之后的痛苦。 這部電影的內(nèi)容可不是在危言聳聽,某國生產(chǎn)的格列寧,要賣到三萬塊一盒,而印國生產(chǎn)的同樣的藥,卻只賣五百一盒。 兩種藥的效果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格列寧真正的成本,最多也就兩三百塊錢,這不是黑心商人是什么? 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就是藥神》其實是揭露了一些社會黑暗面,更是動了某些資本家的蛋糕,讓人恨得牙癢癢的。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我就是藥神》的大爆,讓更多的人知道了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這個病,更知道了天價藥的本質(zhì)。 進口特效藥本身其實并不是天價,它的成本只有幾百塊,如果代理的醫(yī)藥公司只是賣個一千甚至是兩千,恐怕都不會有人說什么。 可你竟然一盒賣到了三萬,這種一百倍的利潤一經(jīng)曝光出來,普通的老百姓,尤其是那些病人,又如何能接受得了? 就算電影終究是電影,不能跟現(xiàn)實掛鉤,但《我就是藥神》這部電影的現(xiàn)實意義實在是太大了,大到了引爆網(wǎng)絡輿論的程度。 如今是自媒體時代,經(jīng)過網(wǎng)上發(fā)酵的群體事件,很快就會受到國家層面的重視。 輿論影響政治,有時候并不是一句空話。 如果是負面的影響,恐怕國家有關部門早就出面,直接封殺《我就是藥神》這部電影,甚至將沈暮這個始作俑者直接帶走了。 可《我就是藥神》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一種積極意義,是絕大多數(shù)人認可的正能量,這個時候有關部門就需要慎重行事了。 一旦真的用暴力將此事壓下去,或者說對沈暮做出什么人身上的限制,恐怕會引發(fā)更大的輿論,到時候就不好收拾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來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觀看了《我就是藥神》。 而那種特殊的呼吁,也在網(wǎng)上越演越烈。 ………… 八月十三日,零點! 今天同樣有無數(shù)人守在電腦或是手機面前,關注著馬上就要出現(xiàn)的票房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這一夜多人無眠。 《我就是藥神》的票房超過《曙光》已經(jīng)是板上釘釘之事,現(xiàn)在就看第三天的票房,到底能達到多少了。 幾家歡喜幾家愁,作為《曙光》的導演,吳天賜恐怕現(xiàn)在根本就不敢看即將出來的票房統(tǒng)計,他怕自己承受不了。 萬泰影城那邊,也因為跟沈暮的談判不歡而散,最終沒有得到《我就是藥神》的上映權,十二日的院線票房慘不忍睹。 說實話,《曙光》并非是一部爛片。 如果沒有《我就是藥神》,它也一定能按部就班,最終達到三十億總票房也不是沒有可能之事。 可東西就怕對比,《我就是藥神》的橫空出世,口碑直接大爆,等于說是堵死了《曙光》的上升之路。 當同一時間,有著同一類型的電影上映之時,觀眾自然是要先看口碑更好的那一部。 至于《曙光》,有時間再去看不遲。 原本事先打算看《曙光》的觀眾,也敵不過網(wǎng)上的口碑炸裂,紛紛改變了主意,改買了《我就是藥神》的票。 橫鎮(zhèn)、金逸、上影這三家院線,在十二日的時候,《我就是藥神》的場次是場場爆滿,幾乎是座無虛席。 這讓孫其中等三位影城公司的副總們,都是極度唏噓感慨。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