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足利義教眼中迸發(fā)出睿智的光芒,他覺得是時候展示自己的外交才能了,是時候發(fā)揮自己天才一般的頭腦了。 “你有辦法?什么辦法?”朱瞻墡滿臉的“錯愕”,虛心求教。 足利義教開始侃侃而談:“五殿下,大明大皇帝陛下,愿意讓我們國內(nèi)的學子們也可以來大明考取功名,此舉我等萬分榮幸, 是我東瀛讀書人的幸運,我一定鼎力支持,我愿意為貴國單獨提供一大塊土地建立學堂。” 朱瞻墡面露“震驚”:“足利義教閣下,這可如何使得?” “五殿下,這是我們的分內(nèi)之責,畢竟貴我兩國相交甚好,這點如果都做不到, 就算是天皇陛下猶豫, 我自己出錢也一定替您做好,而且您看島嶼距離東瀛本土也較遠,水路不便,學子們多有不方便,不如這樣吧,地方就選擇我們的國都吧。” 朱瞻墡也沒想到,他居然這么主動,自己都不用討價還價了,但是總得裝一下樣子。 “好是好,但是……”朱瞻墡還是搖了搖頭。 “五殿下還有何顧慮。” “東瀛與我大明畢竟不同,我們有我們的禮數(shù)制度,我們的教書夫子們過去了要守著你們那邊的規(guī)矩制度,怕是難啊,畢竟這些夫子們一個個都是文人,你也知道的文人規(guī)矩多,一旦觸犯了他們認定的禮數(shù), 總是麻煩,還是租借島嶼吧, 自由些。” 足利義教怎么可能看著出現(xiàn)的機會溜走,和己方兩人對視了一眼,嘰里咕嚕的商量了幾句。 足利義教說:“五殿下,您看要不就算在東瀛境內(nèi)您們大明的教書夫子,使臣,皆按照大明律法行事,我們也不多加干預。” 這相當于承認了大明使臣在東瀛的超然地位,沒想到這個輕松能答應這種條件,看的出來他們是真的急了。 “真如此?怕是不好吧,雖說我大明使臣都是奉公守法之人但是在你們國內(nèi)若是不按你們的規(guī)矩,你們國內(nèi)的大臣們怕是心生怒意,反倒是毀了兩國友好邦交。”朱瞻墡再次擺手拒絕。 “殿下,誰敢多嘴,我砍了他。” 三人開始瘋狂勸說朱瞻墡接受這個主意,但是朱瞻墡一直搖頭嘆氣說著不妥,但是也沒有嚴詞回絕。 他們覺得這個主意極好,現(xiàn)下也是不敢提租借大明島嶼的事情了,怕一提朱瞻墡連這點猶豫都沒了,只要先能將這件事情忽悠過去交差就行了。 至于大明派使臣前往,詳細他的哥哥足利義滿會非常開心, 不就是個學堂么, 不就是個大使館嗎?土地能值多少錢。 最終勸說了兩刻鐘,朱瞻墡嘆了口氣說:“三位的好意我都明白了,此事呢我也不想你們?yōu)殡y,只是皇命在身,也請三位理解。” “這樣吧,你們的這個想法我會去和父親談談,明日再給你們一個答復。” “萬分感謝五殿下。” 這一餐公款吃喝也給朱瞻墡吃的不錯。 話說最近好像公款吃喝有點多了,還是得注意一下。 回宮之后將事情告知了朱高熾,朱高熾胖臉一笑:“派人去東瀛的事情也算是定下了,只是此去說兇險也是兇險的,安排的使臣和教書夫子都得好好獎勵一番,張先啟昨日讓他進宮見過了,我也甚是滿意,賞了他一所大宅子,也許了他錦繡前程,但是沒準他夫人隨行,帶著夫人終究瞻前顧后做不好事。” “啊?夫人,他有夫人了?” “怎么,原先沒有嗎?” “前幾日兒子去和他商量的時候還是沒有的,他母親說要趕緊給他找媳婦,這也太快了。” 朱高熾哈哈一笑,身體好起來之后,情緒也變得格外的好:“傳宗接代情理之中的事情,此事就這樣定下了,盡快送東瀛使團歸去吧。” “明白。” 朱瞻墡隔了兩日,晾了焦急的東瀛使團兩天,才來找他們。 足利義教等人可是等急了。 朱瞻墡滿臉笑容的走了過來:“足利義教閣下,事情總算是定下來了,這兩日我與父親可是沒日沒夜的研究該怎么辦才好,這兩天基本都沒睡覺。” “殿下辛苦了,可是有結果了?” “恩。”朱瞻墡點點頭。 “陛下那邊估計還是不愿意的,哎。”朱瞻墡此言一出,三人心都涼了一大半。 “但是……” 世間萬事,必有但是。 “但是,足利義教閣下這個點子實在是太好了,我父親思來想去覺得真是天才一般的主意,既能維護兩國友好邦交,又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陛下交代的任務,你們也是知道我父親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太子,最終他還是決定就按照足利義教閣下的辦法來做。” “太子殿下圣明,太子殿下圣明。”足利義教急忙高呼。 “既然大家都沒意見,那這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足利義教閣下,你們也準備一下,我讓鴻臚寺準備一些懂東瀛語的人一起隨行,也準備了一些禮物,不日隨你們一起去東瀛。” “殿下太客氣了,殿下救了我等的命,哪敢再要禮物。” “外邦使我大明者必以禮待之,閣下也別推辭了。”讓人空著手回去,這不是丟了朱棣的臉。 按照朱棣的性子,很多使臣來了,帶回去的東西比他們帶來的還多。 氣氛瞬間變得融洽,東瀛使團閉口不提租借島嶼的事情,再提的話怕大明反悔,這趟能這樣至少能安全回國了。 朱瞻墡繼續(xù)說:“閣下,我父親呢愛民如子,這些出使東瀛的官員,教書夫子也是我大明的子民,我們也不要求特權,但是有一點伱們還是要注意一下。” “殿下您說。” “大明人只受大明法律審判。” 朱瞻墡的話不容置疑,而這本來也就是足利義教做好了心理準備的事情,自然一口應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