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心說難怪這些家伙會一個接一個的來,感情是為了這事。 看了一眼眾人,只見這些家伙一個個都跟沒事人一樣,渾不在意。 大家能混到這一步,誰又是傻子呢? 你有證據嗎? 沒證據你說個屁。 縱使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這事兒是他們做的那又如何? 沒證據?。? 「大汗,高昌王奉命嚴查走私,但走私屢禁不絕,此乃瀆職!」有人立馬說道。 一聽他這話,慕容孝雋都氣笑了:「定城王不知道是誰在行走私之舉?」 「本王如何得知,澆河郡可是高昌王的地盤,聽本王駐扎澆河郡的麾下所說,他們如今在澆河郡寸步難行,連當地的牧民都不待見他們。 高昌王當真是好本事啊,不過數年就將澆河郡打造成了銅墻鐵壁,水潑不進,針扎不透,若不是大汗與我等都相信高昌王忠心耿耿,換了別人,還以為澆河郡這是想學大明自立為王呢?!苟ǔ峭跻荒樞σ獾卣f道,可這話聽在慕容孝雋的耳朵里,直接就引爆了他的火爆脾氣。 …. 「定城王當真有一張好嘴,可惜了,也就剩下一張好嘴罷了。除了能干些禍國殃民,見不得人的勾當,滿嘴讒言誣陷忠良,你還能作甚?」慕容孝雋道,「就算你真當本王不知道是誰在干那些走私的勾當,但你以為大汗也不知道么? 整個吐谷渾,能有多少人有那么大量的糧食送給大明?你們心里就沒一點兒數? 據本王掌握的情況,不過月余,從我吐谷渾運抵大明的糧食就高達十萬石,怎敢??! 如今寒冬已至,我吐谷渾的老百姓尚且無過冬之糧,這些亂臣賊子是想眼睜睜地看著我吐谷渾的子民在這寒冬時節還要食不果腹么!」 聽慕容孝雋說完,一直看戲的慕容伏允都震驚了,十萬石啊,他也沒想到這些家伙的膽子這么大。 「走私當真已經猖獗到了這個地步?」慕容伏允問道。 慕容孝雋點了點頭:「這還只是微臣掌握的情報,沒掌握的情報不知還有多少。大汗,不能再這么下去了??!」 他是真的有些擔心,再這么下去,吐 谷渾真的就要陷入糧食之危了。 「大汗,高昌王其心可誅?!苟ǔ峭趿ⅠR說道,「據微臣所知,高昌王最近剿殺走私商隊十數支,斬殺參與走私的商隊三千有余。 可笑的是,這些被其剿滅的商隊都是從大明回來的商隊,神奇的是,這些商隊押送糧食去大明的時候,高昌王卻是一個沒查到。 本王就不明白了,既然高昌王一心為國為民,為何不在源頭上解決問題,若是能在那些商賈出境之前將之查獲,何至于有高昌王所說的這么多糧食流入大明? 本王懷疑,此事要么是高昌王危言聳聽,殺良冒功。要么就是高昌王和大明王廷有所勾連,故意放任走私的商隊將糧食運抵大明,然后專門截殺他們從大明買回來的貨物,端是一筆發財的無本買賣??!」 他說完,拓跋釗也立馬站了出來,說道:「大汗,以微臣所看,就是高昌王和大明有所勾連,畢竟他閨女都成了大明的王妃,而且澆河郡還有一支使團常駐日月山,其勾連之心,已是那什么昭之心,路人皆知!」 慕容伏允仔細地聽著他們的分說,心里其實也拿不準,誰有理呢? 都有理! 他相信慕容孝雋說的,這些家伙一定在大肆的和大明王廷走私,畢竟財帛動人心,這沒什么好說的。 再說了,他們要是心中沒鬼,怎么可能一個二個的都來了。 但他也懷疑這些家伙所說的,慕容孝雋為何沒有在源頭上杜絕這一切? 這的確有幾分像和大明有所勾連的意思。 關鍵這件事兒,對慕容孝雋和大明來說,那是雙贏! 大明拿到了糧食,慕容孝雋卻是借著打擊走私,繳獲了物資,雖說慕容孝雋繳獲了物資后都按照吐谷渾的規矩上交了一些。 …. 可誰知道他到底繳獲了多少,私吞了多少? 一時之間,慕容伏允有些頭疼。 不好處理啊。 定城王這些人,沒法處理,參與的人太多了。 慕容孝雋呢,他也不好處理,因為定城王說得沒毛病,澆河郡如今是鐵板一塊,除非慕容孝雋有天柱王的覺悟,否則他動了慕容孝雋極容易引起澆河郡的動蕩。 「血口噴人!」慕容孝雋說道,「本王一直在追查走私的源頭,可這些家伙藏得極深,而且狡猾至極,到底是誰在背后為他們遮風擋雨還用得著本王來說不成?」 他們其實不知道,真正讓慕容孝雋查不到源頭的,其實是李承乾的密諜司。 李承乾是真的關心他這個老丈人啊,畢竟查獲了糧食對他來說用處不大,他現在急需的是御寒的物資,既然如此,他就好人做到底,幫你把糧食都換成這些你想要的,然后再親自送給你。 在這件事兒上,密諜司和楊林那都是下了死力的。 不過慕容孝雋這么一說,王帳中頓時就吵了起來。 慕容伏允那叫一個頭疼,這事兒,還真不好辦。 最終,他說道:「別吵了,這樣,嚴查走私的事兒,就交給定城王和高昌王一同執行,但本汗丑話說到前面,若是交由你兩人嚴查走私,還有斗糧出境,重罰!」 說完,他就把所有人都攆了出去。 他得理理了,這事兒太亂了。 而定城王出了王帳之后,就像斗贏的公雞一般,十分的囂張。 慕容孝雋則是一臉的憤慨。 從他在王帳之中看到這些人的時候,他就知道,自己麾下那五百勇士白死了。 參與的人太多了,慕容伏允不可能為了他麾下的五百亡魂,同時處置這么多人。 這不現實。 但這梁子,也算是徹底的結下了。 目光再回到大明王廷。 隨著李承乾一系列的操作下來,整個大明王廷終于在這寒冬煥發了生機。 老百姓在有了謀生的手段后,驚奇的發現,長明商行里賣的那些東西,他們竟然也有機會買得起了。 哪怕是作價不菲的回風爐,好像只要再努力努力,他們也不是不能扛回家。 至于最便宜的手套,好吧,已經有人戴上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