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可就在這時,又有人發現,無數的官員都已經候在了宮門之外,這一看就是有事。 不多時,宮門大開,那之前還候在宮門外的官員便陸陸續續的進了王宮。 雖說是大明王廷的第一次朝會,但并不像大唐那么嚴謹。 準確的來說,大明也無法做到大唐那么多的規矩。 很快,大家按照官職依次步入群英殿。 …. 文官以普西偌為首,武將以契苾何力為尊。 還別說,人還不少。 畢竟是第一次朝會,李承乾召集了在日月山的所有官員,哪怕是方鐵匠和張二牛、巢正這些人,都在其列。 大家這會兒都是既緊張又激動。 要說最穩重的還得是契苾何力。 畢竟人家以前也是可汗出身,這個場面還穩得住,其他人就差遠了。 不過不管他們是怎樣的心情,驕傲都是少不了的。 群英殿意味著什么,大家都懂,能進殿議事,誰還不知道意味著什么?所以,一個個臉上都洋溢著一些自豪的神色。 群英殿內,李承乾穩坐于九階之上的王座,心情也是難以言表。 稱王雖然這么久了,但這卻是他第一次坐在所謂的王座之上。 兩世為人,這都是頭一遭。 看著眾人陸陸續續進入大殿,縱使一個個在心里都有過預演,但這會兒還是難免出了些洋相。 李承乾倒也不在意,很正常,大家都是土包子,就別要求那么多了。 待眾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后,普西偌才領頭施 禮高呼道:「參見殿下。」 群英殿布局大致和太極殿無二,最大的區別是太極殿準備的都是蒲團,而群英殿里放的都是椅子,倒是頗有幾分水滸傳里聚義廳的意思。 「看座。」李承乾說道,「今日是我大明王廷第一次朝會,本王很榮幸你們都在。」 這話算是勉勵。 大明王廷至今還沒出過貪贓枉法的官員,這是李承乾最慶幸的。 不過這也正常,一般來說,歷朝歷代開國的時候,都少有這樣的人,畢竟追求還在,目標還在,他們還記得當初為何要跟著李承乾一步步走到今天。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樣的人一定會出現,這是必然的。 有個詞說得好,欲壑難填。 待眾人都各自落座之后,李承乾又說道:「今日朝會,只商議兩件事。 先說第一件事,過冬。 這是當務之急,也是重中之重,沒有人知道這個冬天最終會發展成什么樣,但因為連年的雪災,老百姓都怕了,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無可指摘。 朝廷要做的,就是確保老百姓度過這個寒冬,不管會不會如同往年一樣形成雪災,這個冬天,本王都希望我們治下的百姓,沒有一個是因為饑寒而死。 想必你們昨日也看到了,當第一片雪花落地之際,日月山的老百姓便朝著大明糧鋪蜂擁而至,這還是日月山,其他各城又會是怎樣的?」 「回殿下。」普西偌起身施禮說道,「如今我大明王廷的糧食撐到來年開春沒問題,暫且無憂。」 李承乾擺了擺手,道:「不是你說夠就夠,你知道,但老百姓不知道,他們不知道,就會恐慌,恐慌缺糧,恐慌糧食價格暴漲,所以他們才會不斷的囤積糧食。 …. 糧食,是他們最后的安全感。」 這話沒錯,眾人不約而同地點了點頭。 李承乾見狀說道:「戶部聽令,即日起,大明十五城的長明糧鋪,每日必須在糧鋪內鋪滿一千石糧食,如果糧食放不下,放外面都要給本王鋪滿。 同時,不準限定發賣,只要是我大明王廷的子民,他拿得出錢,就允許他買,不得刁難。 我們就是要讓老百姓看到,大明王廷糧食充沛。 而兵部則給每個糧鋪派遣至少五百士卒負責看守,優先調遣就近軍隊。 密諜司暗中嚴查那些大肆屯糧的,凡是屯糧超過他們口糧到來年開春三成者,密切。」 李承乾說完,普西偌、契苾何力還有吳安紛紛起身道:「領命。」 糧食的事兒處理完后,李承乾又看向了方鐵匠和張二牛,問道:「如今,將作監庫存回風爐有多少?每日能生產多少?」 回風爐的生產分兩部分,方鐵匠他們負責鐵料加工,張二牛他們則負責其他的。 真要說起來,如今兩個工坊,各有一千人在從事回風爐的生產,加起來就是兩千多人,這規模可不小了。 「回殿下,如今回風爐庫存五千,每日可生產兩百到三百不等,最重要的是,我們鐵料不多了。」張二牛站起來說道。 李承乾搖了搖頭,庫存不夠,產量也不高,鐵料還見底了,麻煩啊。 「李侍郎。」李承乾說道,「你安排長明商號開始對外發賣回風爐,價格可以略微高昂一些。對了,工部,煤炭的產量如何?」 至于現在的積存,他沒問,肯定不多。 李勤儉領命之后,伊原錫才站起來說道:「回殿下,煤炭每日的產量在百石左右。」 百石…… 這產量放在這個年代其實已經不低了,但李承乾還是 不滿意。 這是消耗品啊! 按照每十人每日消耗十斤煤炭來算,每天的消耗就是三千石,入不敷出啊! 「還要在煤礦上加大投入。」李承乾說道,「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多開采,現在的話,就只能先配合其他燃料一起使用了。」 所謂的其他燃料就是牛糞和木材,牛糞算是沒啥希望了,這些年雪災下來,牛都死得差不多了,牛都沒有了,哪兒還有牛糞。 「微臣領命。」伊原錫說道。 李承乾又把目光看向了普西偌,問道:「對了,手套和披風庫存多少了?」 「回殿下,手套已經庫存了二十萬副,加上日產一千副以上,暫且夠用。 至于披風,目前的庫存只有五萬,而且產量也遠遠不能比。」 李承乾點了點頭:「都放長明商號發賣,同時,在各城開辦長明分號,哪怕老百姓暫且買不起這些東西,但也要讓他們看到能買得起的希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