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銅輦-《人在盜墓,哪有時間寫筆記》
第(1/3)頁
我是半路入行的。
無門無派,無根無由。
這些年間走南闖北,也算摸過幾個大墓,小發了一筆橫財,后又因故家財散盡。
關于這門行當,您要說什么南派北派摸金發丘,這些門門道道的我不太懂。
不過您要指一大墓,問這墓源自哪個朝代,是個什么形制,出什么明器,有什么機關,我只需往里邊兒這么一鉆,誒,立馬便能跟您說個八九不離十。
畢竟,我的本職專業就是干這個的,考古。
這古時候荀子他老人家就說了:“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什么意思呢?
用大白話說就是活著的人對待亡故的人也應該像生前一樣孝敬,不能有半點馬虎。
也正是依托于這一觀念,我國才形成獨特的喪葬文化。
早在原始社會氏族文化時期,人們就學會用樹葉、樹皮等包裹尸體并進行染色,連同其生前常用的器具一并埋入土中。
我提一例子,山頂洞人那遺址都知道吧,這個就被認為是我國埋葬制度的萌芽。
直到西周,開始有了在墓上封土筑墳頭的習俗,而且逐漸形成一套嚴格的制度。
到春秋戰國,族葬和邦墓、棺槨、墓祭、居喪都有了進一步的規定,并出現了俑。
再往后秦始皇一統大國,權力的集中使墓葬變得更加富麗堂皇,秦兵馬俑的出土就是一個舉世矚目的例證。
話說回來,這歷朝歷代墓葬形制甭管它怎么變化,有一個主題卻是始終不變的,那就是防盜。
盜墓與反盜墓,可以說是墓葬史上一個永恒的課題。
而那些明器珍寶,更是伴隨著種種驚險和意外。
咱這個故事要講述的,就是我在半道入行后,在地底下所遭遇一些的離奇經歷。
個中真假,不必較真,各位看官且當做茶余飯后消遣談資罷了(liao)。
故事開始之前,我先做個自我介紹。
我叫秦關,生在秦南,更具體點說是在龍嶺腹地,一個叫做臥牛坪的大山溝里。
父母雙親我沒見過,自打有記憶起就是跟老爺子一塊兒過活,他是從嶺上把我撿回來的。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阳市|
高青县|
当涂县|
普陀区|
曲阜市|
鄂尔多斯市|
砀山县|
雷州市|
德兴市|
客服|
金堂县|
崇左市|
平罗县|
合川市|
朔州市|
中卫市|
县级市|
徐闻县|
淮安市|
盐池县|
烟台市|
宿松县|
台江县|
灵石县|
烟台市|
梧州市|
高陵县|
师宗县|
志丹县|
吴江市|
大英县|
隆德县|
银川市|
丰原市|
宜丰县|
田阳县|
甘德县|
普定县|
成武县|
孟津县|
依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