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句話是《東瀛辦案總結手札》曾經提到過的,犯罪者的犯罪心理形成需要一個發(fā)展過程,而他們真正的內心訴求,會在他們的作案目標上體現(xiàn)出來。 讀懂這種訴求,才能找出兇手的作案動機。 于是乎,檀木圓想到了被分尸的森真子,被啃噬成白骨的樸燦烈,以及眼前這具被劃上十字的智子。 他回到車上,翻出資料中的照片,在法醫(yī)室的操作臺上,森真子那具割離的尸體被重新拼湊回去。 看似殘忍暴力的碎尸手法,檀木圓卻看出了不一樣的端倪。 他找到一把剪刀,把尸體照片裁剪成未拼湊前的獨立尸塊,驚奇地發(fā)現(xiàn)尸體的分割比異常的規(guī)整。 這就像是提前在尸體上畫好了圖紙,然后拿著鋸子把尸體當成工藝品原材料慢慢分解。 兇手是個心理變態(tài),這絲毫沒有疑問。 但可怕的是,這樣理智的作案手法,絕對不是處于憤怒情緒之下的所作所為。 尸塊很工整,甚至連分解之外的破壞都沒有。 檀木圓在尸體上讀出的情緒是……麻木。 沒有憤怒,沒有恐懼,也沒有釋然的情緒在里面。 兇手這樣做的意圖是什么?難道不是為了泄憤? 檀木圓感覺自己掉入了一個空白的思維深淵之中。 藤堂京也回到車上,自顧自地點了一支煙,對檀木圓的表情看在眼里,也不說什么。 “不知為什么,我突然很有感觸。”檀木圓說,“為什么每次發(fā)生命案,我們都處于被動狀態(tài),只能跟隨著兇手的腳步走,或者說稍有不慎,就判斷錯誤,導致兇手逍遙法外。像今天,兇手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殺死智子,逃之夭夭,是該說他的運氣好呢,還是我們治安官無能呢?” 藤堂京嘆口氣道:“刑偵工作就是這樣,你以為是兒戲嗎?查案就像走進一個迷宮里一樣,你明知道犯罪者就藏在這個迷宮里,可就是捉摸不到頭腦。如果你幸運的話,可以直接找到那個關鍵點,將其揪出來。兇手可以憑借運氣,但治安官不能憑運氣,不知道犯罪者藏在哪個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我們就地毯式地解讀那個迷宮,不放過任何線索,直到把犯罪者逼進死角,讓他無路可退。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