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吳求道認真地看向繡娘:“情動歸情動,過分的念頭可不要動!” 繡娘四目含情地白了吳求道一眼:“小女不敢,終歸是奴家高攀了!” 吳求道義正言辭:“是我不解風情才是!你就別再說報恩的事情了!” 繡娘想了想,勸道:“不知恩公可聽過子路受牛和子貢拒金的典故?” 吳求道搖搖頭,他學文言文都是為了應付語文考試,還真不太熟悉古代的典故。 原來子路和子貢都是孔子的學生,子路受牛和子貢拒金都是《論語》里的故事。 子貢比較有錢,贖回本國奴隸卻不收取賞金;子路以勇武著稱,救了人后接受了那人送來的牛作感謝禮;結果孔子卻贊賞子路而批評子貢。 孔子認為,社會應對好人好事進行榮譽和物質上的雙重鼓勵,而行善之人也應該接受這種獎勵,這樣才會讓更多在乎獎勵的普通人去做好事。 吳求道明白了,繡娘這是在希望他能夠接受其他的報恩方式,古代人就是麻煩,說個話都要拐彎抹角,引經據典的。 不過他也不是道德潔癖到不能接受“施恩得報”的那種真君子,之前說到什么“施恩圖報是低級趣味”,也只是話趕話而已! 反正只要我自己堅定信念不就行了?我可不是許仙那種牛人,是絕對不會跟這種半蜘蛛半人的怪物搞什么一夕之緣的! 總而言之,小心福瑞控!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