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會操弄權術,也關心國家大事,但在他治下,大晉還是原來的老樣子。 甚至隨著時代的車輪,大晉不可避免的走向下坡路,國力衰退,而且在面對蠻夷時一味求穩,納貢和親,氣節盡喪。 總而言之。 老皇帝的功績很一般。 非要說哪里好。 大概就是現在大晉內部沒有太大亂子,頂多是有幾只蒼蠅在跳。 稱不上明君。 但也算是個比較合格的庸碌之君。 當然,這些話不能明說。 萬一老皇帝惱羞成怒咋辦?蘇長歌不想用自己的命去賭對方的氣量。 而此時,老皇帝聽到這番話。 知道蘇長歌在敷衍自己。 但卻沒有責怪,而是自問自答起來。 “先帝多病,猝然離世。” “朕弱冠之年便接過了這社稷重擔,登基稱帝,處理政事。” “朕在位的這四十余年,雖一日不敢辜負先帝與歷代先祖的托付,一直勤政治國,夙興夜寐,但這大晉江山卻不見好轉,如日薄西山,頹勢盡顯。” “朕有愧于祖宗社稷矣。” 說完,老皇帝長嘆一聲,語氣沉悶。 國運異象之事過后。 他就在在反思,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行,做的不夠好,或者是做錯了。 但回過頭細數這輩子做的事。 老皇帝感覺。 自己就像是個縫補匠。 天災來了就賑災救濟,官員貪污就殺官員,蠻夷搶掠就派兵抵御。 看似做了很多事,但又像什么都沒做。 唯一比較好的,大概就是四海升平,祖宗江山沒有被他給敗掉。 但這對一向往圣君靠攏的他而言。 就等于承認自己平庸。 此時,伴隨老皇帝的話音落下。 太子面色微變,急忙撫慰道:“父皇,您莫要如此說。” “大晉江山在您手上,太平了四十年,百姓們生活安康,免受戰亂之苦,這潑天的功績,全是您勤政治國得來的。” 作為太子。 老皇帝這樣說自己。 他于情于理都必須反駁一下,否則不說話其實就等于默認。 聞言,老皇帝并沒有理會他。 眼神專注的盯著蘇長歌。 他之所以說那么多,就是想知道蘇長歌對自己的看法。 也就在此時,蘇長歌開口了。 “學生敢問陛下,何謂江山社稷?” 蘇長歌沒有直接評價老皇帝,按自己的方式朝對方提問。 聲音響起。 老皇帝微微一怔。 顯然沒想到他會向自己發問。 但關系到國運。 老皇帝沉吟一會后,出聲道:“江山社稷者,天下百姓與山河土地。” 話音落下,蘇長歌點了點頭。 “臣斗膽再問陛下,您口中的天下百姓具體是指哪類人?” 此言一出。 老皇帝臉上露出幾分疑惑。 “朕為天子。” “天下百姓皆是朕的子民,不分伯仲。” 老皇帝凝聲說道。 聽到這話,蘇長歌并沒有反駁,而是自顧自的說道。 “天下百姓,可粗分成士農工商四類。” “士者,有功名、官職在身者,不事體力勞動,靠農、工、商供養。” “商者,低買高賣,囤貨居奇,壟斷經營,靠此來賺取錢財。” “工者,能工巧匠之輩,靠手藝活命。” “農者有三,一為有田產的自耕農,自給自足,二為沒有田產的佃農,靠替人耕種養活自己,三為有大量田產的地主。” “地主本身不從事勞作,雇傭佃農來為他耕種。” 蘇長歌開口,條理有序的說著。 老皇帝聽完不由點點頭。 古語有云,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柱石,缺一不可。 不過蘇長歌對于農者的劃分。 倒是讓他耳目一新。 正想著,對面再次傳來聲音。 “敢問陛下,士農工商四民當中,哪類百姓人數最多?” 蘇長歌開口,面帶笑意的問道。 他已經準備摻私貨了。 而此時。 伴隨聲音響起。 老皇帝并沒有沉吟太久。 “四民當中,農者百姓眾多,其它三者相加亦不能及也。” 老皇帝篤定的回答道。 “那農者三類中,誰人數眾多?” 蘇長歌繼續問道。 聞言,老皇帝陷入沉思當中,良久過后,才不確定的回答到。 “自耕農居多?” 老皇帝開口。 聽到此話,蘇長歌搖了搖頭。 “歷朝歷代開國之時,人口稀少,土地閑置。” “自耕農確實是農者的主體。” “但時過境遷,如今大晉人口遠勝開國之時,而土地卻還是那么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