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想到這,他們不由轉頭看向慕子白、陳云、沈福等人。 這群人不會也是頂尖權貴之后吧? 而正當他們思索時。 突兀間,霍從文激動的開口喊道。 “夫子,你來了!” 此言一出。 太學院學子紛紛轉頭看去。 見到蘇長歌,立即跑上前去,他們之所以這么早來,就是有事詢問。 “蘇夫子。” 一眾學子拱手作揖喊道。 “恩。” 蘇長歌點了點頭,等他們提問。 “蘇夫子,昨天聽了您所講的道理,我思索了很久。” “但就在我想嘗試知行合一時,卻感到有些迷茫。” “仁義等善念需要靠行動去踐行,但除了施舍街邊乞丐外,孝順父母以外,學生愚鈍,竟不知還有何事可行。” 話音落下。 又有一道聲音響起。 “蘇夫子。” “書中常言,讀書人當心懷天下百姓,以江山社稷為己任。” “學生往日倒不覺有何不妥。” “但聽了您的心學,頓時覺得此言有些空談不實。” “只是當學生想親身踐行時,卻發現不知該從何做起,還請夫子教我。” 話音落下。 學子們目光灼灼的盯著蘇長歌,希望能從他這找到答案。 而此時,聽到他們的話。 蘇長歌有些欣慰。 能說出這番話,說明他們是真動了行的念頭,絕不只是心中想想。 “你們心中的疑惑我已經知道。” “想要知行合一,卻不知做什么,也不知該如何去做。” 蘇長歌開口說完,見眾學子點頭,繼續言道:“對于不知做什么的學子,吾以為,你們可從喜好方面入手。” “比如說喜好精巧的器物。” “可以向工匠師傅請教原理,親自動手實踐,這也算知行合一。” “不必一味拘泥于仁義孝道之上。” 話音剛落。 一名學子立即開口問道。 “蘇夫子,可那不是奇技淫巧嗎?” 不少學子都紛紛點頭。 他們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覺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非也。” 蘇長歌搖了搖頭,說道:“奇技淫巧乃是指無用的享樂之物。” “而技藝本身無高低貴賤之分,若所造之物對百姓有利,造福萬民,此技藝當為大善,功勞不亞于為官恤民。” 說到這。 蘇長歌頓了頓,繼續言道。 “只要所行之事不損礙于人,不違法度,無善無惡,行之亦無妨。” “若利于人,則屬善行。” “但切記莫要利人同時損害無辜之人,否則便是惡行,違背良知。” 話音落下。 學子們若有所悟的點點頭。 隨后,蘇長歌開始回答第二個疑惑。 不知該如何去做。 “心系百姓,絕非放在口中空談。” “你們能有此心得,本夫子倍覺欣慰,至于該如何去做。” “吾以為,既然是心系百姓,自然要親自去問、去了解一方百姓真正需要什么,缺什么,而不是光靠書本看來。” “就如醫師,若不知病人癥狀,如何下藥治病?” “此外,在知道了一地百姓真正需求后,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比如說一地百姓缺水灌溉農田。” “那自然要興水利建溝渠。” “若是地處偏遠,百姓出行不便,那自然要開辟道路。” “不懂水利,那就去學,或者請懂的人,開辟道路缺錢,那就去想辦法籌錢、賺錢,缺人就發動附近村莊勞力。” “而如何去實現這些事情。” “便是你們你們要學的東西,也是你們要想要做的事。” 蘇長歌開口,語氣凝肅。 而他的話落在學子們的耳中,如同洪鐘大呂,振聾發聵。 以往僵化的思路。 這一刻突然發生了松動。 他們像是明悟了什么似的,無數念頭從腦海中源源不斷的冒出。 但就在這時。 咚! 咚! 咚! 上課的鐘聲響起。 蘇長歌掃了眼面前的學子,揮了揮手,“你們先去上課吧。” “若是有不懂的事,那便去問擅長此事的人,學無前后,達者為師,道無善惡,善者用之則善,不必介于尊卑。” 此言一出。 學子們紛紛點頭答應。 “蘇夫子剛才所言,如暮鼓晨鐘,學生句句謹記于心。” 眾人拱手深拜后。 一臉思索的回到各自學堂。 相對于圣賢書上滿口仁義道德,胸懷天下的空談之言。 蘇長歌的話對他們十分具有沖擊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