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對于統治者而言,通貨貶值幾乎是掠奪民間財產最為便捷的一種方式,歷朝歷代以來莫不如是,而且這種情況都會一直存在下去。 于果并非道德潔癖,對于大秦而言,適當的通貨膨脹并非不可行,但問題是這一切都要在官府的掌控中。 尤其是秦半兩必須要保質保量,否則當官府開始縮水時,民間也會下意識進行相應的通貨貶值,還會給其他私鑄幣以生存空間,導致朝廷鑄幣權的流失。 于果輕聲道:“派人去找一些民間的私鑄錢來。” 聽到這話,治粟內史趙孟卻是直接從懷中掏出幾枚錢,放在了于果的面前,他解釋道:“這些日子關中已經開始使用這種莢錢了,臣也得了一些。” 所謂的莢錢,其實是指它像榆莢一樣輕薄。 于果接過莢錢,只覺得此錢相對于秦半兩還要更輕,大概只有秦半兩一半重都不到,另外這幾枚錢因為是私鑄的緣故,上面的面文篆書也不如官錢字體端整。 于果沉吟了一番,道:“這種莢錢在民間流通的多嗎?” “目前關中不是很多,但是其他郡國恐怕就比較多了。” 趙孟輕輕嘆了一口氣,道:“半兩錢終究數量有限,再說也太過于重了一些,平時用起來不甚方便,若是大宗貿易,更是要用牛車拉錢。” 所謂半兩,其實就是指錢幣的重量,重十二銖。 多重不利因素的影響,加上大秦國力的下降,使得無論是官府還是民間,都已經開始自發地私鑄小錢,只是上面依然寫著“半兩”的名頭。 于果沉聲道:“我大秦昔日已經有明文規定,民間不得私鑄錢幣,這一點絕無可能更改。只是眼下半兩錢相對難用,為了保證關中的貨幣認同,我們急需要發行一種新錢,重新整理關中財政。” 衛鞅的強國之道,乃軍功爵制度下的獎勵耕戰,重刑厚賞,但是由于大秦在過去這么多年的折騰以后,使得民間財富已經被掠奪走了許多,民怨四起,屬于不可持續的發展之道。 于果必須要重新穩固經濟,安定民生,首先要做的便是重新統一鑄幣。 趙孟微微遲疑,道:“陛下欲行新錢,不知該以何等標準行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