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自從病休在家,趙正直發現家里日子越來越難。 三個孩子要上學。 家里一畝三分地種得糧食交完公糧,剩下的三瓜兩棗撐不住兩個月吃。 每次推磨,都是磨了又磨,磨到磨機差點冒火星子,差點就要別磨坊的人趕出來才愿意結束,可依然增加不了多少黑乎乎的面粉。 每次去集市上賣麩皮, 買麩皮的人看到直搖頭,說是他家的麩皮,里面一絲絲面粉的味道都看不到,真是干凈到豬都不吃。 沒吃沒喝沒錢。 孩子個個都要上學。 趙正直覺得自己要被逼死了。 每年兩次最難的時候就是開學,三個孩子按大小排成一隊,眼巴巴地看著他,即使他用被子裹住腦袋,三雙眼睛還在面前撲閃撲閃晃個不停。 旁邊還有妻子無奈的嘆息。 他每次都是忍了又忍,又再忍, 最后還是無奈爬起身,將可憐巴巴所剩無幾的錢數一數,然后去周圍鄰居們家里問問,給孩子們湊夠上學的錢。 可孩子們拿走錢,他又陷入無奈。 生活的真相就是這樣。 人很多憤怒,往往就是無能的表現,痛苦也是如此。 能力不足且認識到這點,就會痛苦。 能力不足,且未認識到這點,就是憤怒。 趙正直是兩方面都有。 有時候他會覺得自己能力不足,讓家人孩子都沒過上好日子。 有時候他又憤怒于這個社會,他這種矜矜業業,勤勤懇懇過日子的人,為什么日子就過不好呢。 不過趙正直好的一方面就是他從來不愿意放棄。 嘴上埋怨個不停,心里氣得要命,但卻依然想盡辦法去讓日子過得更好一些。 做生意便是他重要的途徑之一。 趙正直第一次做生意,是賣西瓜。 本來呢, 家里的桃樹結了些桃子,自己吃不完。 他便摘了些去集市上出售,賣點錢補貼家用。 結果賣桃子的時候,旁邊就有個賣西瓜的,他通過觀察,發現賣西瓜的細潤還不錯。 好點的話,每天能賺幾百元,他種一年地,也就賺個幾百元。 他算了算,若是每天賺個幾百元,一年要賺多少錢啊,孩子們讀書,吃飯,家里修補房子的錢都有了。 于是,他和妻子商量后,將壓箱底的一點點錢拿出來,又找別人借了兩百元,最后湊出500元。 家里沒有電動三輪,他便用平板架子車代替。 反正只要人勤勞些,架子車照樣能用。 然而,理想有多豐滿, 現實就有多骨感。 他從一個隔壁縣批發西瓜的瓜販手里批發了三千斤西瓜,當販子離開后,他興致勃勃開賣,才發現瓜至少一半都是生瓜蛋子。 殺一個生瓜,殺一個生瓜。 最后殺得他自己都沒有信心,看著一車瓜,像是看到了洪水猛獸。 這次販賣西瓜的經歷,讓他損失了兩三百元。讓本來就貧窮的生活雪上加霜,日子更難過幾分。 而且,通過這次生意,明白一個道理,對于做生意這個行業來說,不懂就不要瞎湊熱鬧,人永遠賺不到自己不熟悉行業的錢。 他不會挑選西瓜,就不要打販賣西瓜的主意。 否則必然吃虧。 有了第一次賣瓜失敗的經驗,老趙同志不再賣水果。 除了怕生瓜蛋子外,還容易被人蹭水果。 農村做小生意和城里還不一樣。 城里的人,大多都很懂禮貌,也都很矜持。 但村里很多人,你說是質樸,倒也是質樸,但有時候質樸到不懂得人情世故,就有點讓人不爽。 例如說占小便宜。 不像是城市里的人,熟人沒幾個。 農村要是站在集市上,起碼能認識一半以上的人。 若是你賣水果,尤其是一些小水果,很多人就會來隨手拿一個吃,有時候帶著孩子,還要拿幾個。 即使人家不拿,若是你恰好和他們關系不錯,那主動送上幾個,自然也是正常的人情來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