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李白寫好之后,就有人前來收卷。 等到兩炷香都燒完之后,便全部人都交了卷,雖有些人還沒寫出來,卻也硬著頭皮交卷。 當場就有人批卷,他們會立即給出成績。 這便是殿試。 又過了一炷香時間,在幾個大臣考官的交叉審核之下,已經給詩賦拍好了名次,并且交給李世民和魏征終審。 排在第一位的赫然是李白。 而不管是李世民還是魏征,看到這個結果,都欣然接受,甚至是頻頻點頭。 李世民都特意將李白的這一首詩給抽出來,仔細品讀,最后拿玉璽蓋上,親自寫了批紅。 這一首詩注定要流傳千古。 當李世民公布了詩賦的成績之后,有人驚喜有人愁,唯有李白淡定從容。 他是第一,這毋庸置疑,他從未懷疑過自己的能力。 而他也是受到了其他考生崇拜的目光,他卻淡定的享受著這一切,因為這都是他應該的。 緊接著,就是策問。 李世民親自出題。 他看著眾人,臉色漸漸地凝重。 “我大唐以武立國,以德服人,以能治國,然則如今我大唐卻并未真正的氣吞天下,只因邊疆未平,特別是東邊高句麗和西邊突厥與高昌各國,虎視眈眈。” “朕不久前平了東突厥,依舊有西突厥和高昌等國虎踞龍盤,今有平滅東突厥之威,使得他們不敢再犯,暫且不論;然高句麗卻始終是大唐的心腹大患,該如何應對日益強盛,卻不服管教的高句麗,始終是朕的心病。諸位,可有良策?!” 考生們被這么一問,頓時問懵了。 只有那么三兩個神色淡定,甚至心中狂喜。 他們家里有長輩當高官的,甚至有一個人遠房表叔是唐檢,那可是大唐曾經的吏部尚書,如今的鴻臚寺卿。 耳融目染之下,他們多多少少知道一些高句麗和大唐之間的關系,也知道大唐如今對高句麗的態度和一些應對之法。 此時,正好用得上。 大多數還是跟李白一樣,兩眼一抹黑。 雖說李白的老爹也當官,可根本接觸不到這種國政問題,更加不可能給李白講解。 李白又年紀輕輕,精力都在詩歌和書法,還有劍法修行之上,對于國政根本不關心。 為此他此時懵了,也慌了。 因為,他不會。 抓耳撓腮,也不會。 兩炷香很快就過去了,李白最后無奈之下,只能硬著頭皮寫了一篇策文。 跟著大眾交卷。 而考生們也是在場內焦急的等待著,看著考官們埋頭批改,跟著他們的神色,心情也發生變化。 即使是李白,也不例外。 考官們看到好的策文,會忍不住微微點頭。但是,看到差的,或者胡言亂語的,也會忍不住搖頭,一臉失望。 他們,心情也因此而變。 很快,所有考卷都批改完畢,就被送到了皇帝李世民的案前。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