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穰穰滿家-《片段人生:開局四合院》
第(1/3)頁
第46章 穰穰滿家
因是無事,不急著趕路。
商榷和左晉明每經一處縣、鎮或臨近官道的村莊必要下車看看。
沿途的縣、鎮、村莊今年不少地方用過土肥。
商榷一是想看看效果,二是想了解一下田地的地力,也好調整土肥的用量和用法。
在農事上,商榷向來是個謹慎的人,現代的物種不一定適合這里的環境。
來時因要應試,商榷沒有停車細問。
而且他自家田里的紅薯即將出土,這在此間還屬于新生作物。
若不知地力如何,冒然引入新物種,也算是一種物種的入侵。
在華國歷史上馬鈴薯、豆薯、紅薯這些農作物,自引入到可大面積種植也是經過很長時間本土化的,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如此停停走走,二日的路程,商榷他們硬是走了足足五天。
商榷也得到了想要的資料。
今年土肥用得晚,離府城近的縣、鎮,知道的也晚,每畝的麥收只多收了半斗左右。
而離俞城縣近的縣、鎮每畝的麥田則多收了一斗多。
此界一斗為十五公斤,也就是三十斤。
量看著雖然不多,但所有田地加起來,卻也是可觀。
且農稅有定,糧稅收繳在正常年份是按常年產量收繳的,是畝交二斗。
這多出來的就是農戶的口糧,也能賣些銀錢交納賦稅。
商榷計算了一下,施了土肥后的產量,差不多就是減少了原本空麥的產量。
想來土肥在此地還算是適用,來年可以再試試增加春肥。
……
麥收后,農人也不閑著,收了麥就復耕了田地,種了一茬菜蔬,主種蕪青和萊菔,也就是白菜和蘿卜。
這是百姓過冬的重要食物。
依契約,佃租所得的麥、麻已經入庫。
李信托付的田地一大半種得都是小麥,以麥收抵全部佃租,現在也已收齊。
姜令讓小用去府衙送信,李信至今也沒派人來收取,此時也都堆放在商榷的庫房內。
畝產高了,佃租自然也多出了一些,需要商榷添補的也就少些。
商榷回到家中時,源溪村的冬菜已經種下,各家各戶都在忙著搓麻。
商榷家不用交稅,自然用不到搓麻,收上來的麻被姜令記量入冊后,又分給佃戶,著他們搓麻紡線。
這時的佃戶分兩種,一種是佃期短的無田的游戶,一種是佃期長的無田農戶。
無田的游戶一般都是給主家做莊園奴的,還保留著游牧民族的習慣,往往不會在一地待很久。
一般都是秋后佃田住上一季冬菜,春季離開。
這種游戶以奴的形式存在,是災荒年流民的主要組成。
商榷家的佃租低廉,佃戶都是無田的農戶。
這些佃戶一般是當地人,或受災被迫遷徙過來的,在府衙有備案,來歷清晰,不僅要交佃租,還需要交稅。
這個稅不是交納糧食,而是要交麻和人頭錢,這就是稅賦當中的賦。
家里人口越多交的賦也就越多。
因為要交賦,佃戶佃田幾乎都是一半種麥用來交佃租,剩下的佃田一半用來種粟,收成的一半要用來抵人頭賦,一半佃田種麻,收成的大半要用來交麻賦。
而且麻賦上交的必須是麻線或麻布。
源溪村里只有兩臺紡車和三臺麻織機,分別在村口的商二爺家和村南邊的商四爺家里。
商二爺家有五個兒子一個女兒,女兒已經出嫁,嫁得就是商四爺家里。
二人均已出了五服,且三代內無近親婚配,所以這婚事也就沒人反對。
再說村里只他兩家會織麻,若是嫁到外村,定然要帶走一架織機,也是村里的損失。
商二爺家的五個兒子,已成婚了三個,三個兒媳雖然都學會了織麻,但織機只有一架。
每年商二爺都會多收一麻線,讓三個兒媳輪流織麻,收得麻線足夠三人織上一冬的。
商四爺家只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女兒還小尚未出嫁,但求娶的人家不少,有本村的,也有外村。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板桥市|
塔城市|
阿鲁科尔沁旗|
寿阳县|
景德镇市|
措美县|
称多县|
剑河县|
三亚市|
贵阳市|
鱼台县|
左权县|
清水县|
罗平县|
陆河县|
林甸县|
武川县|
县级市|
镇赉县|
阳泉市|
郁南县|
英超|
永安市|
延长县|
黔南|
仁化县|
青河县|
景东|
二手房|
介休市|
五原县|
突泉县|
汾西县|
枣庄市|
达拉特旗|
天台县|
克山县|
湖口县|
濮阳市|
大竹县|
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