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由校的對樞密院官員的任命書發送出去已經有兩個月了,一些原先任職在北方的官員已經來到京城述職了,朱由校把他們安排在了驛站,并沒有提前單獨召見;至于任職南方尤其是云貴、兩廣的官員,有的才剛剛收到消息,仍在趕來的路上。朱由校打算等人到齊后再統一召見(瞿式耜除外,他在丁憂期間。為了劇情,委屈他爹早死一年了)。 在過去的兩個月里,大明并沒有什么事情發生,正如奧斯威辛沒有什么新聞。 四月十九日,京師發生旱災。左光斗向朝廷呈交了《足餉無過屯田,屯田無過水利》的疏文,指出京郊“荒原一望,率數千里,高處為茂草,洼者為沮洳”,主張北方效仿南方,興修水利,廣招南方農民到北方傳授種植桑麻禾麥等技術;并提出“三因”、“十四議”;又向朝廷啟奏:今后朝廷考核官吏政績,應當側重農田水利建設方面,如果荒廢農田,即使其他方面可觀,也只能列為下等。 朱由校對這封奏疏很是贊賞,這次的旱災可能就是小冰河期的前奏,小冰河期全球氣溫大幅度下降,糧食大幅度減產。中國歷史上數次社會動亂時期都和小冰河期有關:殷商末到西周初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東漢末年至西晉是第二次,唐末至北宋初是第三次,明末清初是第四次。 以上奏疏中的這些準備雖然對這種全球性的天災來說有些杯水輿薪,但對北直隸、山東、山西的百姓來說已是天大的恩惠,再加上土豆等高產耐旱作物的推廣,不論如何有好于無——這個時間線的大明在應對天災人禍時一定是好于原歷史的。 而除此之外,四月末的另一份奏書,也讓朱由校十分在意。 南京御史王允成希望朱由校親自下場,調解王德完與鄒元標的矛盾。他說的這兩位都是朝廷的重臣、老臣,兩人速來政件不合,所以朱由校對此事也是高度重視的,決定速速朝見兩人,但可惜,王德完重病在床,只有鄒元標一人前來。 五月一日,朱由校在乾清宮召見鄒元標,雖然朱由校一般都在西苑辦公,但如此有分量的老臣,還是要正式一些的好。 畢竟這位的資歷可比劉一燝還要老,雖然是皇帝召見臣子,單詞是作為皇帝的朱由校確實十分緊張。 “鄒公,快快請座。”鄒元標剛一進門,朱由校就立刻的迎接了上去。 鄒元標作為三朝元老也是十分不客氣,坐在椅子上抿了一口茶水,說道:“不知陛下怎么突然想起老朽了?召老臣來所謂何事呀。” 朱由校,臉不由得一紅,反倒有些窘迫起來。他知道這個糟老頭實在打趣自已。自從鄒元標因為上萬言書而觸怒自己的爺爺萬歷被罷免后,就一直在民間講學,直到自己登基之初,才在群臣的建議之下,將這位老臣重新召回朝廷。 鄒老大人也一直向他上書,希望他可以妥善處理黨爭的問題,或是推舉一些人才,不過朱由校一直都是虛心接受,然后置之不理。此次才是兩人的第一次的正式見面。 “鄒公勿要怪罪我。朕尚且爺少,很需要您這樣持重的老臣輔弼。” “陛下說笑了,只是不知這次是否是有要事要咨詢老臣啊。”鄒元標這樣正直的臣子自然不希望皇帝一直處于窘迫的境地,于是主動的叉開了話題。 “鄒公,朕其實是來勸架的。希望可以解開您與王德公老大人的矛盾。” “矛盾?”鄒元標還重復了一下,高聲說道,稀疏花白的眉毛向上挑著,做出了一副極其驚詫的模樣。“我與王大人從來都沒有矛盾,這一定是有人從中搗鬼。” 朱由校正要開口,卻又被他打斷了。 “陛下,還記得老臣給您的奏折嗎?國家現在如此樣子,正是20年來各大臣黨爭、糾分所造成的。過去不禮賢任能、反而壓制人才,討論政務的人相互之間又不能心平氣和,反而專門致力于分立門戶派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