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結(jié)果就是很多學生學期都結(jié)束了,手上的輔導資料買的時候什么樣,最后還是什么樣。 傅松從來就沒想過,在某些偏遠地區(qū),會有孩子對著城市孩子深惡痛絕的輔導書滿是羨慕。 將米樂送到地方,傅松在焦玉誠的指點下,把車停在一個叫界橋村的地方。 焦玉誠一下車,立刻有村民笑著和他打招呼。 只不過這些村民說的是方言,傅松聽不怎么懂,只能在后面報以微笑。 焦玉誠走到村口第二戶人家,一個男人他和打招呼:“老焦來了。” “青蒿,我過來看看你,最近身體怎么樣?” 說話的是個矮胖男子,他坐在椅子上,一只腳高高抬起。 看到焦玉誠后,立刻準備掙扎著站起來。 焦玉誠連忙拉住他:“行了,知道你腿不舒服,不用這么客氣。” 轉(zhuǎn)頭對傅松道:“這是米樂的父親,他的腿因為一次意外摔斷了,現(xiàn)在雖然能正常走路,但不能劇烈運動。” 米青蒿:“你是……” 焦玉誠道:“他和我一樣,是來幫忙的,今年你地里的西瓜不是便宜嗎? 有他在,或許能買個好價錢。” “真的?太好了。”米青蒿瞬間站起身,一把握住傅松的手,“大兄弟,那可真麻煩你了。” 傅松看他有些歪的身體,一時間竟不知道該說什么。 接下來焦玉誠和米青蒿攀談起來,兩人聊得都是土地里的事。 從談話中,傅松大致了解了這家人的處境。 界橋村和其他村莊差不多,村里大半男人都選擇出去打工。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背井離鄉(xiāng)。 特別是四十歲以上的男子,他們更愿意呆在老家折騰那點土地。 而米青蒿屬于特例。 他想出去掙錢補貼家用,可惜因為身體原因,什么都干不了。 這也導致這個家處于極度貧困狀態(tài)。 用米青蒿的話說,他現(xiàn)在還欠846塊錢的外債。 其中713是種子、農(nóng)藥和化肥,剩下133是油鹽醬醋。 至于713中,161還是去年的饑荒,剩下的才是今年的債務。 但米青蒿卻很開朗:“老焦,沒事。 前兩天村支書給我找了一個到隔壁村敬老院伺候人的活,管飯,一天還有50塊錢。 等我干夠一個月,拿了工資,就能把債還清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