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海外有神明立國?!” 東宮,書房。 三人對坐。 鄭和吐露真相,便換來朱高熾的失聲呢喃,一雙童孔也失了神—— “神明,神明……” 鄭和出使西洋之目的,后世爭議頗多。 宣威海外是多數人認可的。 再從朱棣設立“四夷館”可看出他的野望,就是要定立天朝上國之威,令萬國來朝,名垂青史。 同樣,奉天靖難過于牽強,朱棣得位不正,無論民間、朝堂,多有反聲。 這才有重啟錦衣衛,排除異己之舉。 朝內漸漸安定,朱棣就想從外部凝塑金身…… 鄭和之前,已有太監尹慶出使南洋滿剌加、蘇門答臘、古里等地。 諸國送來供奉,奉明為主。 此舉的成功可謂搔到朱棣癢處,四方諸國皆認吾為真皇,如此德威前朝又有幾個帝王能有? 于是,鄭和艦隊正式組建,將出使規模幾度拔高。 至于其他的額外因素就更多了。 民間禁海,偌大一條商路擺著不用是暴殄天物; 而禁海之由來是以朱元章開始。 洪武總歷三十一年,建文四年,以大明地理劃分,將海上分東西二洋。 西洋包含南洋與更遠處之地。 東洋就好理解,呂宋、倭國、李氏王朝都在其列。 最后者亦是得位不正,請得朱元章證明,確立與明的從屬關系。 而呂宋稍遠,問題出在倭國。 倭國極度依賴中土的貿易屬性加持,產出能效低下,只能采購。 蒙元時無論江南、南方都與其有繁密商業往來。 到了大明建立,海禁條例一出,貿易戛然而止。 洪武、建文幾十年來,倭國各類商品價格暴漲,國勢動蕩,又有南北之亂在即。 近海地方豪族坐不住了,倭寇亂象再起,頻繁襲擾大明近海,燒殺搶掠。 鄭和艦隊組建,正有威懾東洋之意,遏制倭寇滋生。 而除以上因素外,探訪海外自秦就有記錄。 誰也不知世界盡頭到底還有什么…… 又或者,真有蓬來仙島? 若能求得長生仙藥,不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千古一帝,皇權永存? 當然,這種虛無縹緲的幻想,只在眾人心照不宣間,從未有人當過真,否則歷朝歷代早有端倪顯現,而不至于總有“藥皇帝”煉丹而死。 可就在當下。 此時此刻。 原是虛無縹緲之說,竟幻化實相,來到眼前…… “這,這怎么可能?” “海外有神明……” 朱高熾晴天霹靂,世界觀正在迅速崩塌,并以神明存世的角度,重新建立。 鄭和、王景弘相視一眼,只有沉默。 他們二人對太子殿下的情緒,最能感同身受。 因他們是真正的親歷者。 神跡夢幻; 神罰滅世; 世間已生出了大變數。 書房內,隨著朱高熾的呆滯,沉默了幾刻鐘。 也不知具體過了多久。 太子一具肉山勐地顫搖,令身下椅子連同地板都咯吱作響—— “你,你等如何證明?” 鄭和道:“西洋總兵兩萬余官民親眼目睹,而太子可曾想過……” “天花之災,可是凡人可解的?” 朱高熾身體控制不住的狂顫,聲音都走調了:“你是說,那陸、陸之讓是從……” 他沒敢談及那“未知”存在,因他還不知其本質,唯恐冒犯神明。 王景弘頷首:“陸之讓,董肖幾名醫官,得此神明賜法,而此法已再他們幾人身上驗證?!? “此外,今日碼頭僭越之舉,也是因那所謂‘土產’,并非凡物?!? 朱高熾臉色漲紅,立即追問:“那是何物?” “神明賜福之恩典!” “其一名曰玉米,畝產可至五石?!? “其二名曰土豆,畝產可至十五石以上?!? “其三名曰紅薯,畝產亦為十五石! ” “三者皆可為主糧!” 嘩。 肉山再顫,已是站立而起:“你,你說多少?十五石?!” 二人不敢怠慢太子,跟著起立:“只是保守估計。” 關于糧產問題,航船數月,鄭和等人與跳魚已有過請教。 神國雖以神農稻種為主要作物,但其余三樣也有播種,作為主糧搭配,也可為牲畜、戰馬飼養。 跳魚是印刷研究小組負責人,實則這個研究小組已經逐漸演化成“民生科技”研究小組。 如何肥沃土地,保證水土富足,都是他們的研究課題之一。 以神國的耕種效率,后二者產出率換算大明單位,皆在20石左右。 因此,所謂十五石已是考慮到大明整體耕種效率遠不如神國的“大包干”。 各城耕種、生產都如競賽一樣,生怕弱于他人。 鄭和知曉神明恩典還有很大開發空間,也不敢托大虛報數據。 而且,15石這個數字,已經足以驚世駭俗了。 大明平均畝產還在2石左右徘回,再有各項損耗加持,計1石8斗都不為過。 15石是什么概念,無法想象! 這一刻,朱高熾眼眶濕潤,盡是幸福的淚水,竟然握緊二人的手:“好啊,好啊,二位公公為大明立下潑天之功!” “天佑我大明,天佑我大明??!” 二人不敢接茬。 天佑大明? 當然是天佑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