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 宮闕之中,帝辛持卷高立。 修持武道法門愈久,加之身為此番量劫諸般主角之一,王朝氣運如同烈火烹油般勃發(fā)的緣故,一身氣機卻是在短短時間內(nèi)產(chǎn)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急切的催生中,讓其一身實力竟然如淵似海,讓人望之難測,便是比之身負玄奇之力的李桐也是不遑多讓。 最為離譜的是,還不見虛浮,無比沉穩(wěn)。 實力壯膽氣,膽氣更能生氣量,此時的帝辛早已和先前那人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張面孔神清不動,眼神似是垂眸于掌中書冊之上,堂下比干言語好似絲毫不能引發(fā)他的心神變化。 “王上,罪臣姬昌觸怒大王,本應(yīng)處死,但您寬宏免其死罪拘于麥里之中,臣等感謝王上寬恕之恩。” “而今七年已過,罪臣之子伯邑考冒死上書,欲代父罪,請愿大王放其父親歸國。” “為表陳懇,特意獻諸般寶物。” 比干不帶絲毫主觀情緒的陳述完全,躬身而立,垂眸中不在言語,靜待王言。 而此時,帝辛聽罷此言,心中似也有所觸動,被伯邑考拳拳孝心所感,念及自家先前被妖人迷惑所做下的荒唐事,此時便是有心放其父歸去。 不過倏忽間,他卻又是一念頓起。 李桐一去天外不歸,曾言說于他的約定到了此時也無有下文,他雖心有萬分急切興商之念,但李桐不在也無處去求。 只能梳理政務(wù),處理先前荒唐事,并且派兵鎮(zhèn)壓諸侯叛亂之事。 此時間,則是想起了那些恍若蝗蟲一般,大大小小絡(luò)繹不絕的反叛的諸侯,不由心起厭惡。 李桐所說之言一刻都不曾忘卻,他猶記代商者,周也! 小諸侯國不成氣候,大軍一至翻掌俱滅,讓他稍有擔憂的不過是那東西南北四大伯侯罷了。 而這西伯侯姬昌,自家無端囚他七載,焉能知其沒有反意? 不過在他看來,若無先生一般的仙神插手戰(zhàn)事之中,以現(xiàn)在漸修武道法門的將士之力,便是四大諸侯俱反,他鎮(zhèn)壓起來也不過是稍微費些力氣而已。 心頭念轉(zhuǎn),片刻間就已然是有了注意。 驟然放下手中書卷背手于身后,輕抬頭顱露出那一雙漫溢神光的雙眸,注視著比干淡淡道: “本王感其孝心,愿成全他之心意,放歸姬昌。” 話音落下,靜靜等待結(jié)果的比干也是不由松了一口氣,由衷的為伯邑考感到高興,同時被大王的英明所欽佩。 正要代其言謝,便又聽帝辛一言。 “既然他愿以身代父罪,本王自也不會駁其心意,不過便就不必關(guān)于麥里之中了。” 帝辛稍一沉思便道:“吾亦長聽聞其素擅長鼓琴,正好吾要修鹿臺、祭玄鳥,便讓其來編祭樂吧!” “臣,待伯邑考拜謝大王。” 比干原本以為此時又生了周折,但一聽就覺這非壞事,反而倒是件好事。 既顯王恩,又不會讓天下人輕視了大王。 就是嘛,西岐那便可能會有些意見。 但大王都愿意將西伯侯放歸了,他們又怎會有怨言呢? 況且來說,編祭曲之事于伯邑考而言,正是可以讓其一展所長,非是懲罰而是獎賞! 如此想著,比干便同帝辛告退,外出去尋伯邑考準備將此事告知于他。 而他準備獻上的諸般寶物,比干略提一嘴,帝辛卻是提都未曾提過。 皆因,此時的帝辛,已經(jīng)不在乎這些毫無用處的身外之物了啊! 良久。 待比干不見了身影,帝辛方才吩咐隨侍喚來費仲,將一事交由他去做。 “本王欲放歸姬昌,但心有懷疑,驅(qū)你一試。” 帝辛負手而立,堂皇說道。 正欲將原本的說法向費仲一一道來,讓其試試姬昌是否有反意。 忽的,他眼神一迷,說出好些話語過去。 片刻后費仲領(lǐng)命而去,帝辛輕晃頭顱暗道自家是否進來醉心政事,壞了身體,竟然有些莫名暈眩。 不過也沒有過多注意,繼續(xù)伏案。 未曾見得,身后玄鳥顯化,朝天高吟。 眼眸之中,已有怒火燃起。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