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待過了初五,陳家就準備回北京了。陳太太把許多干糧肉食,能帶走的準備都帶到路上吃,也能省些路上嚼用花費,至于帶不走的,都送給了村長陳三叔家。倒是三大娘過來了一趟陳家村,找褚韶華打聽事兒。 原來三大娘家的閨女桃兒也到了說親的年紀,有媒人給說了何家莊的李大戶家的小子。三大伯在褚家村是村長,家里也有二三百畝地,雖比不得李大戶家田地多,家境卻也不差。三大娘三個兒子,就這么一個閨女,難免偏疼些。故,除了考慮對方的家境,自然也要打聽對方的人品。褚家村離何家莊路遠,委實不大清楚這李大戶家的家風,聽說褚韶華跟何家莊的魏東家一家子是極熟的,就想尋褚韶華問一問,看褚韶華知不知道這李家戶家的情形。 褚韶華還真知道。 說來,褚韶華這性子,她生來愛打聽事,愛摻和事,也愛管事,當然,她自身也有這個本事,故而,別看嫁老陳家才一年有余,陳家這些個交往的人家,以及十里八鄉的一些個八卦事,褚韶華都挺清楚。 這李大戶吧,有錢是真有錢,家里田地也多,光田地不下千畝,是何家莊最大的地主。別看陳家魏家都是做生意的人家,家里也算小有家資,可要論及田地,沒哪家能比得上李大戶的。只是,李大戶家雖有田有糧有錢,偏生是個極摳門的人家,據說,家里糧食滿倉,可李家人每餐吃飯卻是定量,要用升子量著做飯的。而且,這樣的大戶,有錢人家,平時都舍不得吃白面,除了李大戶一人,其余人等都是吃粗糧的,便是粗糧,也是按人頭定量的。倘是飯量大的,還有可能吃不飽。 而且,李家自李大戶到家里老小,衣裳就沒一件新的,都是舊衣。 李家吃飯的事,褚韶華沒親見過,都是聽魏太太說的,至于穿衣的事,褚韶華真見過,雖說見李大戶的時候不多,可哪回見,李大戶身上都是件灰撲撲的舊袍子,不知是這袍子一式多件,還是從不換洗。當然,從不換洗不大可能,褚韶華更傾向于是一樣的袍子做了多件。 只是,在褚韶華看來,縱是過日子得節儉,節儉到李大戶家的這樣的境界,也有些過了。 褚韶華心熱嘴快,見三大娘特特過來打聽,當下就把自己知道的同三大娘說了,又怕這些消息是以訛傳訛,不大準確,誤了桃兒的終身。褚韶華還特意帶著三大娘去了陳大姑家里,同陳大姑打聽來著。陳大姑是三鄉五里有名的媒人,認識的人多,知道的事也多。 陳大姑一向對褚韶華評價頗高,認為褚韶華陳大順是她媒人生涯中最成功的模范小夫妻,雖則倆人的親事是陳老爺跟去了的褚太爺提的,可后來倆人定親成親這些事,都是陳大姑張羅的啊。再加上褚韶華會做人,每年年下都會送點心給陳大姑,陳大姑家里日子也過得,并不缺這一包點心,就是瞧著小夫妻倆會做人,心里歡喜。見褚韶華帶著三大娘過來,陳大姑先不知什么事,張羅著倒了熱茶,擺上果子,聽褚韶華把事情說了。陳大姑畢竟多活了幾十年,先把屋里的孩子們打發出去,低頭從燒著花開富貴的新式搪瓷干果碟里抓了把花生,遞給褚韶華三大娘剝著吃,她先嘆了口氣,又露出為難來,道,“要不是大順媳婦實在不是外人,這話我真不當講。我做媒的人,只有成人美事,沒有說人不是的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