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潘思盛拱手領(lǐng)命,正欲布置,忽然又想起些事。 “大人,屬下攻打此寨時曾遇一人,其乃寨中軍師,還是漢人,說有要事稟告。” 趙安很好奇,當(dāng)即決定見一見這人。 潘思盛小跑著離開。 “走!” 沒過多久,幾名軍士押送著一名蓬頭垢面的瘦子來到趙安面前,潘思盛還特地搬來一張椅子。 趙安坐下,兩臂置在椅把上。 “漢人?” “是。” “說說吧。” “小人名叫蘇和,萬歷十四年生人,蘇州府嘉定縣人。” “來朝鮮多少年了?” “已有整整十五年。” 趙安嗯了一聲。 至少這人還沒忘本。 “好好的江南福地不待,到這關(guān)外作甚?” 蘇和長嘆一聲。 “大人請聽小的慢慢道來……” 原來蘇和一家在嘉定雖然不能說是小康家庭,起碼也是有屋又有田,活得不算快活卻也能吃飽喝足。 然而倭寇兵犯朝鮮,皇帝調(diào)遣大軍援朝,龐大的軍費開支自然要攤在百姓身上。 江南富裕,要承擔(dān)不少,雖說士紳們腦袋機靈、總能想出手段明里暗里地抗稅,但你一介草民只能老實點,乖乖交錢。 那江南的底層百姓們有錢嗎? 隆慶開關(guān)以后,海外民間貿(mào)易不斷發(fā)展,茶、絲的出口量急劇擴大。 巨大的利益下,百姓們不再種植谷物,轉(zhuǎn)為桑樹棉花,隨著人口的增長,本地糧無法滿足需求,出現(xiàn)了“縣不產(chǎn)米,仰食四方”的局面。 從外地購糧的價格自然不低,因此百姓們靠著養(yǎng)桑等事賺到的小錢,不得以又被用以補貼上漲的糧價。 而戰(zhàn)事頻發(fā),海盜猖獗又導(dǎo)致了貿(mào)易的不穩(wěn)定,田中所得久久堆積在百姓家中…… 各種因素的作用下,南方土地兼并越發(fā)厲害。 “小人爹娘死后,便將家中的十幾畝田都賣予張財主,靠著換來的盤纏乘船出海,立志闖出一番天地,哪知在登州附近遇上海盜……” 蘇和地語氣原先只是更咽,現(xiàn)在已是泣不成聲…… 聽完他的話,趙安也是一陣唏噓。 所謂的“江南民富”中的這個“民”不包含底層民眾。 “你有何要事稟報?” 蘇和抹凈眼淚。 “稟大人,小的前幾日曾在后山斷崖上見過海東青!”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