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文藝片,走高大上路線,當然越深刻越好,你越是讓人死去活來虐心死了,你越得獎;但如果我們討論的是重工業系統,討論的是主流院線最大眾化的電影,國內很多電影人就覺得太膚淺了,不屑于去寫去做,所以這一部分都讓給美國人了。但是你知道美國人這幾十年就靠這類電影,把他們的價值觀輸入進來影響了我們的年輕人。他們很成功,而我們始終不屑。” “我們對于本土電影的評判標準特別嚴苛,但對于外來電影,我們又用另一套評判標準,好像都能理解了,都能換位思考了。這就是典型的雙重標準,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這是我特別明顯的感覺。說到底,我們就是不愛惜自己的藝術家,不愛惜自己的創作!” “這么多年板磚拍得我都習慣了,我對自己有自信。《長城》這件事做到這個程度,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我覺得如果它成功,尤其在海外成功,真的是很有意義的。” 不過說真的,《長城》這部電影沒有讓阿里卷進來估計就是中影還有旺達樂事最大的錯誤。 微博上,一堆的大V各種調侃《長城》。 豆瓣上也有一堆的大號引流潮流‘嘲諷張一謀已經變成了一種政治正確,嘲諷中國式大片,更加安全無虞’。 《新華網》特意撰文為《長城》洗地:‘影評人對電影的評判標準高于普通人,視角更有批判性,這都沒問題。但影評人的專業性,非要通過與普通觀眾唱反調來體現?觀眾說某部影片畫面精美,影評人就罵它是“加長版MV”;觀眾說某部電影故事精彩,影評人就說導演已放棄藝術追求;但如果觀眾說某部電影晦澀難懂,一定有影評人擺出“看不懂說明你沒文化”的姿態…’ 按理說有這樣的話題度,應該能保證《長城》的媒體關注度,票房也應該會有增漲,就算沒有增加,也應該不會下降才對。 沒卵用,張一謀對最主流的觀影群體吸引力還是不夠。 然后,《民人日報》客戶端出現了一則《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惡評傷害電影產業》 很多人猜測是不是大甜甜背后的神秘力量牽扯了進來。 當然,之后《民人日報》緊接著刊登了一則評論《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度量》,兩篇思想完全迥異的評論,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作者則親自留言:以這條為準。 也就是說之前那條批評豆瓣、貓眼評分的文章是算不得數的。 可惜,那篇指責豆瓣刷分的文章還是被各大媒體報章不加分辨地轉載,刷爆了網絡。 ‘惡意影評是一把雙刃劍,博眼球能贏得一時的利益,但實際上卻是飲鴆止渴,大浪淘沙終將被淘汰。批評應該是基于事實,不是站隊。擺事實講道理,是電影批評起碼的起點。’ 這條評論沒幾分鐘就沖上了微博熱搜榜榜單。 …… 京城,四合院。 “嘖嘖,大甜甜真有那么強大的背景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