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她只有一人-《浮滄錄》
第(1/3)頁
西關西壁壘大開!
城主府上空壁鼓雷鳴,恍恍掃清陰云,三條長線分上中下遞自而出,鐵騎踏地如洪流。
青甲儒將端坐馬背,身旁的瘦削劍客并不騎乘馬匹,而是氣息悠長,一只手輕柔扶在江輕衣馬匹頭顱一側,雙足不斷踩踏地面,兩鬢長發不斷飄溢起伏。
任平生晉入宗師境界不久。
他素來有養劍的習慣,一身劍意,正需錘煉。所謂千錘百煉,日日不綴,如今即便趕路,依舊半闔眸子,似睡似醒,背后九恨劍匣隨鬢發一同起伏。
三路大軍向著西域進發的速度并不算快。
至少江輕衣的中路線并不算快,三軍相隔不過數里,若有誰率先遭遇埋伏,亦可全身而退。
董允和郭攸之兩人都是文將。
江輕衣欽點的那三位武將去了三路長線,而董允和郭攸之,則是各自小心翼翼騎在戰馬之上,跟在江輕衣兩旁。
“這是西關的戰馬,與北魏內土的不同,性子極烈,需小心翼翼駕馭,否則容易跌下馬來。”行路速度不快也不慢的青甲年輕儒將,瞥了一眼與自己年齡差不多大的兩人:“二位似乎并不愿意隨我一同?”
董允保持沉默。
郭攸之低聲說道:“并非不愿,而是不能。”
“一國之大,武將沖鋒陷陣,殺敵飲血;文士坐在幕后,指點出策;這算是各司其職。”郭攸之瞇起眼,認真說道:“江大人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郭某自認不如,可郭某手無縛雞之力,若是上了沙場,真遇上了妖獸,便只能葬身此地。”
他頓了頓,一字一句說道:“郭某并不畏死,可若是郭某死在沙場前線,難免浪費了北魏一顆大好頭顱。”
江輕衣笑了笑。
這話若是放在兩年前,他的確不知該怎么回應。
此刻的他笑了笑,卻也只是笑了笑。
董允忽然開口說道:“再行三里,就出了西關邊陲,到了如今山海經籠罩的西域范圍。”
西壁壘外與烽燧一樣,有一片緩沖區域。
類似于烽燧長城外的“赤土”。
不久前從西域虎口脫險的斥候營子弟,便是從這條長線外逃了回來。
江輕衣聲音不大,卻清楚可聞:“當時逃回的那位斥候營兄弟,回來以后留了那份情報,之后被火速送到了縹緲坡治療傷勢。”
“再之后。”
江輕衣語調木然:“不過十二個時辰,便氣絕身亡。”
郭攸之猛然收縮瞳孔。
他有些愕然望向身旁的西壁壘總督大人。
“有些蹊蹺,是不是?”江輕衣唇角微微揚起,若有所思說道:“他回到西關,就是為了傳回來這個消息,就像是有人為了派遣他回來,只為了傳回這封信。”
“所以他做到了,能從幾百里的大雪原順利脫逃。”
“即便是妖族的《山海經》,也沒能留下他的命。”
江輕衣瞇起眼,緩緩道:“說他福大命大,可回到西關之后,便死在了縹緲坡,可世間哪里有那么巧的事?”
郭攸之抿了抿嘴唇。
他聽到那位明顯在戰火中洗去了稚嫩氣質的儒將,平靜開口,喊了一聲他的名字。
“郭攸之——”
恍惚。
“你覺得這個名字的主人,應在北魏的廟堂之上,最好是在洛陽皇都內,受萬人敬仰,服飾上至少要能紋上孔雀,最好是仙鶴。”江輕衣慢條斯理說道:“然后這樣,就算是盡到了自己應盡的地步,再去替陛下分擔憂慮,治理北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樣,這顆頭顱,算是能死得安分其所是吧?”
郭攸之微微張口。
他不知道該說什么。
他不否認,的確是這樣。
誰不愿這樣?
他不是一個虛偽的人。
所以他沒有搖頭,只是聲音很低,誠摯說道:“是。”
江輕衣笑了笑:“我也這么想的。”
郭攸之微微一怔。
“北魏有十萬里浮土,四大關峽。”
“有百萬將士!”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阡县|
平昌县|
辽源市|
沅江市|
尚志市|
平武县|
平陆县|
望奎县|
图们市|
宽城|
德昌县|
光山县|
五莲县|
丰宁|
白城市|
北辰区|
鹤山市|
福鼎市|
安康市|
贞丰县|
天柱县|
龙井市|
大石桥市|
仲巴县|
达州市|
财经|
莱西市|
磐石市|
林州市|
保德县|
阿城市|
乌审旗|
黔东|
公安县|
崇阳县|
淳安县|
衢州市|
金溪县|
吴江市|
东乡|
板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