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兩宋局(1)整體解剖-《岳飛再世,武穆稱雄》
第(1/3)頁
筆者不是宋史專家,也不是通史學者,為了撰寫拙作《岳飛在世,武穆稱雄》閱覽了不少相關史籍和后人對有宋一代的記述和評說,見識到許多入木三分的精到見解。但是,也有一個怪現象,就是對宋朝的評價呈現兩個極端:積貧積弱和鼎盛繁榮。如果說這是從某個角度看, 或者抽出一段歷史看,無可厚非,至少部分正確,但是,這兩個極端分化的結論不是,而是給兩宋整體的結論,這就有一個疑問。如果都是從客觀角度看兩宋, 如果事實清楚,如果大家的標準一致, 為何結論截然相反?再問一遍,為何結論截然相反?正常思考之下,沒有人會故意王顧左右而言他,得出結論是這個,偏要說是那個,而是言之有據。如此看來,截然相反的結論,就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或者是角度不對,或者是事實沒有搞清楚,或者是標準不一致,當然還有其它因素,但是結論截然相反,大概這三個原因之一,就足以解釋了。至于三個都錯的,那不是搞歷史的,那是說相聲的,大家可以一笑置之。
此篇短文是筆者《洞察兩宋》系列的開篇, 直接為拙作提供一些歷史背景。目的是說三件事情。第一,有宋概覽。這個很重要,一個存在了二百多年的朝代,切出一小片分析,可是和整體差異很大,兩個極端的結論,多半和這個有關。第二,有宋一朝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它們的起因和結局以及對兩宋的影響。一件小事,可以改變歷史,何況大事件,這個對歷史專家毋庸諱言,但是如何重要什么影響則需要洞察能力,不能人云亦云。這個問題事關事實是不是清楚,但是又不僅僅到此為止,前因后果的分析到位,才能看清楚它到底給兩宋帶來什么影響。如果這些結局性的影響后人都看不清楚, 當局者迷的那些人還是不要奢望他們有正確的決斷了。而如果后人平心靜氣地研究幾十年還不甚了了, 也不好意思指責當事人糊涂了。第三,研究和思考相關問題基本方法和原則。可能在這個要點上出的問題最多, 筆者將從自己的理解和見到分析述及自己的一得之見,就教方家。
有了這個基礎以后,筆者計劃就一些具體問題提出自己的調查成果和心得,但是每個具體問題都會單獨討論,不會放在今天這個開篇里面。比如,高宗為何執意殺岳飛?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個直接關系到兩宋的國運!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是宋史研究的一個重災區!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迄今為止,岳飛依然沒有得到徹底平反!論述這個問題的時候,筆者自然會言之有據,而不是先入為止,更不會囿于成見,人云亦云。簡而言之,岳飛被殺嗎,不是當殺,也不是冤殺,而是謀殺!讀者如果有法律概念,當知此三者的本質區別。還有,王安石的改革原因、性質、效果、成敗的原因、以及對兩宋的關鍵影響是什么?這個問題不是沒有人關注,而是關注的人太多,也最有代表性,就是評價兩極分化,贊同的說他是能臣、智臣、忠臣;否定者則說他是奸臣佞臣罪臣,甚至說他是靖康恥兩宋亡的罪魁,這種亂象,難道不是沒有統一的標準所造成?再有,兩宋的基本國策和制度到底是世界領先還是自我閹割?這又和那個兩極分化的總評價相關。同時這也和評價整個皇室、整個文官水平有關,所以必須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以后才能加以評說。連標準都沒有,就是一個菜市場,大家都說自己的瓜是甜的,那就是沒有意義的爭論,估計等到拙作主角岳飛平定天下以后也沒有結論,就只好接受岳飛的結論了。至于其它問題,比如一個農業發展的問題,岳飛發現白薯就產自中國,也根本不用等到后世才能吃到,這個不是事關全局的大政方針,但是對于岳飛的自保措施非常關鍵,具有領先世界所有地區的糧食儲備,在當時可算命運攸關。類似的問題大概有幾十個,筆者會陸續穿插在拙作的撰寫過程中。敬請感興趣的朋友持續關注。
一,兩宋縱覽
宋代,實際上主要是北宋。南宋靠著祖宗的余蔭和民眾的慘重犧牲郭延殘喘,實在是一副屈辱現世圖,乏善可陳,所以此文主要針對北宋,而南宋則是國運敗亡的尾聲,一帶而過,實質已經是沒有統一國度的體統了。北宋,就是所謂經濟文化極度繁榮而整體國力積貧積弱,外敵肆意侵掠國內反抗頻仍,君臣綏靖茍且一時的表面和平,這個局面至靖康之恥嘎然而止。
北宋上承五代十國,下接南宋,基本在這個街道屬于大統一政局,因為北宋雖然結束了唐末五代十國以來的分裂局面,雖然當時的遼國依然占據了北方以及北京天津一帶也就是幽云十六州地區,西夏占據了西北的寧夏甘肅一帶,大理國占據了南方的云南貴州一帶,吐蕃諸部則占據著今西藏青海一帶,但是傳統的中原繁庶地區盡在掌握,這是統一國度的實質內容。
自公元960年發跡于宋州因之后來建立的王朝稱為宋朝的后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開始,到公元1127年金國攻破汴京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為止,北宋享國167年,一共出現了9位皇帝,這就是這個統一王朝的核心領導,自然一切是非成敗,都是他們負主要責任,這就是北宋,而這個北宋并不是國號的一部分嗎,而是后來那個無恥逃亡的小朝廷建立了南宋,稱宋朝為北宋以示區別。
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后,先后率軍攻滅了南平、后蜀、南漢、南唐、吳越等“十國”割據政權,然后他又杯酒釋兵權、在宰相趙普的謀劃下,改革軍制和官職,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勢力,推進強干弱支國策。同時勸課農桑讓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獲得一個恢復并有所發展的時期,被歌功頌德的文人譽為建隆之治,實質就是社會秩序紊亂走向正軌,人民可以過正常生活,不必死于戰亂。
公元976年,趙匡胤在斧聲燭影重重疑云奇霧中突然去世,失去皇位,其弟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此事視為有宋一代最大疑案。其實是一個比天上的月亮都清楚的事實,三個關鍵問題都指向同一個人:誰得利?無疑是趙光義一人。誰能查清而不查反而掩蓋?只有趙光義,他做的只有欲蓋彌彰。誰斷絕了皇位重歸太祖一系,還是趙光義,他搞死了宋太祖的兩個兒子還有自己的弟弟,使得皇位不但自己穩坐,還交給自己的后代,這些措施也算是滴水不漏。不看這些還在那里糊涂著,除了裝糊涂也沒有解釋了。這個是順便說說,以后也許會專題再議。
宋太宗無疑是大有抱負的皇帝,這也可以解釋他為何不擇手段奪取皇位,一段說一段。他在位第二年便親征太原奪取了北漢的地盤,也是五代十國最后一個殘存王國,由此徹底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不過,他的抱負嘎然而止,停止在他兩次攻遼企圖收復幽云十六州均以失敗告終上面,從此宋朝對遼國一直處于守勢,這也是宋朝進取擴張增大統一版圖不斷努力的結束。
公元997年,趙光義去世,傳位給第三子趙恒,是為宋真宗。宋真宗簽訂了澶淵之盟。當時遼國蕭太后與遼圣宗親率大軍攻宋,宋真宗則在寇準等人的極力勸說之下決定親征。本來宋軍形勢一片大好,但懦弱的宋真宗最終還是選擇和遼國在澶淵定盟罷兵,約定雙方結為兄弟之國,兩國之間開通互市,宋朝則需要每年送給遼國一定數額的歲幣作為補償,這是宋朝進一步后退的標志,第一步就是太宗的由攻轉守,第二步就是這次,把宋國民脂民膏拱手送人,養盜遺患,從此以后強鄰皆知,宋朝就是一只肥羊。
此后,宋遼之間出現了難得的百年和平,宋真宗也比較消停,使得北宋的各項實力得以平穩發展,阿諛之徒稱之為咸平之治,不過就是平民能過正常生活。這就導致宋真宗好了傷疤忘了痛,并不知道愛惜民力,培養國本,反而沉溺于封禪,這典型的是昏君奸臣合力營造的虛假圣治,完全搞錯了感恩對象,卻拜謝那些虛無縹緲無稽之談的存在,幾乎將所有國家積蓄揮霍殆盡,在他晚年宋朝出現了朝廷蓄藏已經空盡的荒謬,如此糟蹋民脂民膏,空耗國本,只不過給他賺得一個神棍皇帝的雅號。
公元1022年,宋真宗去世,曾經被貍貓換掉太子的趙禎繼位,這就是宋仁宗。宋仁宗保命得位不易,因此不甘虛度,對割據西北的黨項首領李元昊反宋建立的西夏,采取積極進攻的策咯,經過了多次兩敗俱傷的戰爭以后,和西夏訂立合約,就是慶歷和議,其中主要內容西夏表示向宋稱臣,雙方開通互市,另外宋朝也需要每年送給西夏一定數額的歲幣以作補償,這可以算為打了一個平手,仁宗并未失德取辱之處。
宋仁宗的積極進取,使得宋朝和西夏之間的沖突沒有吃虧。但是這只是從小處著眼。讓西夏脫離宋朝的統治,成為宋朝的強鄰大地,則是整個宋朝的處置事宜國策的失敗,而后來西夏轉而向遼國稱臣,就更是打宋朝的臉了,故此可知,在具體事務上哪怕沒有吃虧,整體國策上失策,也是與大局無補。
具體到送給西夏的歲幣加上送給遼國的歲幣,本身對于宋朝每年龐大的賦稅收入大約一億兩來說,其實不算大事,也就是說起每年送給遼國的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折銀三十萬兩,送給西夏的歲幣每年絹十五萬匹、銀七萬兩、茶葉三萬斤,折銀二十五兩,兩項合計一共五十五兩,占全國的賦稅收入比例微乎其微,只有百分之零點五五,正所謂傷害性不大,羞辱性極強,但是如果說這是積貧積弱的原因,就和事實太遠了。
其實北宋被認為積貧積弱是兩個問題,一個是積貧,一個是積弱。其中的積貧,其主要原因還是朝廷開支太大,冗員、冗兵、冗費極為嚴重,所以解決三冗才成了皇上和大臣不得不重視的問題,而對西夏遼國的歲幣只不過是對他們開戰的一個理由,沒有人當作是一個重大問題,其實和議也和這個息息相關,兵戈一動,哪怕是局部沖突,兵員費用的開支都會遠遠大于歲幣的支出,故此,任何負責任的大臣都不能忽略議和這個策略必須予以認真考慮,而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又不是你敢打不怕死就能決定的。比如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狀態,如何與那些整天以侵掠為生的蠻兵對敵?只有岳飛占了上風,又被昏君奸臣扼殺。而積弱,說的是屢戰屢敗,這需要另說。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江市|
七台河市|
开阳县|
肥西县|
彭泽县|
平原县|
沭阳县|
乡宁县|
碌曲县|
阳西县|
托克托县|
凉山|
大方县|
曲水县|
甘谷县|
福泉市|
阳原县|
宜宾县|
长岭县|
黎川县|
安宁市|
五台县|
临颍县|
馆陶县|
青田县|
平江县|
安西县|
宝坻区|
泰来县|
浦城县|
嘉定区|
石首市|
永兴县|
应城市|
广宁县|
清远市|
普宁市|
汝阳县|
潼南县|
西青区|
古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