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當然,一次京察是不可能直接改變大明官場吏治的腐敗,是不現實的,朱由校這是明白的。 “還有,愛卿當過御史、工部尚書和兵部尚書,可以說是大明朝一大半的官職愛卿都當過,對相應的事務應該也是熟悉的,所以朕才打算由愛卿來主持這一次的京察啊。 “臣...臣恐難當大任啊,還請陛下收回皇命。”黃克瓚臉神色十分的難看,就像是吃了屎一樣,雖說自己來見皇帝時,也明白皇帝是要給自己事情做,可沒想到是這種要讓人罵的差事。 簡簡單單的一句京察,卻不知要涉及多少人的利益,自己主持京察如若損害了別人的利益,那下場是不會好到哪里去的。 黃克瓚在這京城官場混了多年,知道自己的這些同事們手段到底有多陰損,特別是嘴皮子,白的都能說成黑的,一點小錯都能說成禍害大明社稷,使得生靈涂炭的重罪。 到時候自己的名聲,就連烏紗帽可就保不住了。 “黃愛卿是否有什么顧慮?有的話就說出來吧。” “臣......”見到朱由校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黃克瓚感到有些尷尬。 “哎呀,朕知道黃愛卿在顧慮什么,可是如果這大明朝的官員們一個個的做事都顧慮這,顧慮那的,這天下如何治理?” “所以,黃愛卿可不要辜負朕的期望了啊。”朱由校對著黃克瓚語重心長的說道。 “臣明白。”黃克瓚臉上露出苦澀的笑容,皇帝都說道這份上了,自己還能拒絕嗎? “黃愛卿,朕會派錦衣衛協助愛卿的,放心的去干吧。” 派錦衣衛給黃克瓚說是協助他,其實也是監督他,避免黃克瓚為了不得罪人,搞形式主義。 聽完這話,黃克瓚臉上苦澀的表情更深了,他已經可以想象,一些朝中大臣說他勾結錦衣衛陷害朝廷忠良的場景了。 黃克瓚走后,朱由校繼續處理起龍案上的奏疏。 這些奏疏大部分都不是朱由校登基這幾天送上來,都是萬歷朝和泰昌朝所留下的沒有批復的奏疏。 自己便宜父親泰昌皇帝,登基一個月,一半的時間在床上養病,另一半時間,在******,哪里有時間批復奏疏? 想到這,朱由校有種想去刨開定陵的念頭,把萬歷挖出來,好好問問他,你為何不在勤奮一點啊!二十年不上朝還能把持住朝政和軍隊,證明腦袋是好使的啊,為什么到后面就越來越擺爛呢?大明可是咱老朱家的。 朱由校一邊在心中誹謗著萬歷,一邊看著奏疏。 “以后一些小事就不要往宮里送了,像什么把干枯的水井又出水了,說成是祥瑞的,這些以后都不要往宮里送了!”朱由校對著一旁的小太監說道。 “咦?甘薯疏?” 朱由校接連翻看幾本奏疏后,被一份奏疏上的名字,吸引住了。 打開一看,上疏的人的名字是徐光啟。 這份奏疏是徐光啟想要推廣甘薯也就是番薯這種新物種而上的奏疏。 這玩意兒對土地的要求不高,產量還高,培養好了,味道還不錯。歷史上明末引進后,還沒有來得及全面推廣開來,大明就沒了,被滿清撿了便宜,朱由校覺得這十分的可惜。 所以有人說,番薯是撐起滿清所謂‘康乾盛世’的最大大功臣。被稱為‘番薯盛世’。 但是這也變相的證明了番薯,這一農種物對一個國家的作用是有多大。 番薯這玩意很適合用來應對天災,產量大,在一些種不了稻谷的土地上,也能種,朱由校記得穿越前,自己父親小時候,分來的地,種不了水稻,全家就是靠著番薯過日子。 若是番薯這種高產量的農種物能在大明境內推廣出來,大明會有那么多百姓們會因為小冰河天災而成為流民嗎? 雖說現在的番薯的味道可能與后世經過精心培養出來的番薯的味道有差距,但是這也好過讓饑民們吃樹皮、草根和觀音土,甚至是易子而食。 底層百姓的對生活的要求可以說是很低的,只要能讓他們吃飽飯就行,只要他們都能填飽肚子,誰愿意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去造反呢? 而之所以徐光啟上這道奏疏,是因為他聽說,在浙江和福建在災荒年月種植番薯獲益,他試著栽種,發現產量還很高,和原來土生土長的并沒有差別,所以想要將其推廣出來。 從這份奏疏中可以得出,浙江和福建已經有人在種番薯了,已經有成功種植的案例,也就是說大明擁有有種植番薯這經驗的人手,那么是不是只要大明朝廷助力一下,番薯是不是可以很快就在大明推廣開來。 朱由校越想越興奮。 “徐光啟,這是個人才啊。”看完手上的《甘薯疏》,看著奏疏上的人名,朱由校不由的發出一聲感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