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周成目前擁有三個完美級技能,骨折的手法復位更是重新定義級。 因此他越發地感覺到了在臨床過程中,分清楚層次,是極為有必要的。 先定義,再診斷。 診斷之后還要分型。 只有嚴格地對脫位等各種疾病,進行比較嚴謹的分型,才能夠更好地把握到底該怎么去治療。 隨機應變。 如果說連臨床中的定義和分型都沒搞清楚,就只是單純地格式化去套用的話,肯定是做不好臨床的。 臨床醫學是一門循證醫學,也是一門經驗性的醫學。 循證,顧名思義,在于找準證據,把握好疾病當前的尺度,然后根據疾病的類型,找準治療的點,才能堪稱完美。 在外科之中,尤其如此。 如果一個外科醫生,連手術適應征和手術禁忌癥都無法把握清楚,掌握不好這個尺寸的話。 絕對會存在兩種情況。 一、過度醫療,就好比看到了骨折,就直接手術,簡單無腦,但其實也是對醫療資源的浪費,也是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二、莽撞治療。把不該做手法復位的病人,做了手法復位,或者本該做鋼板螺釘內固定的病人,去用克氏針或者是髓內釘內固定術裝上去了,那結果自然會出乎于意料之外。 作為一個臨床醫生,自己本身就要相信臨床中存在著的各種意外。 意外情況,是如何發生的? 處于意料之外,但如果能夠在診療的過程中,更好地把情況給把握住的話,那就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這種意外發生。 就好比足部的骨折,在單純x線上,會存在骨顯影的重疊,把本來顯而易見的骨折線給隱藏住。 隱匿性的骨折沒有及時發現,那么,就會造成不可忽視的后遺癥。 但是,如果完全可以在x線上排除骨折,或者通過體查等綜合手段排除骨折的話,那么就不用做ct! “照過了,片子在這里。”杜嚴軍趕緊把病人的檢查袋給拿了出來,并且把ct不同平面的片子一一給周成歸類整理好。 然后遞了過來,說:“ct報告上沒有寫骨折。” “我看看再說。專業的骨科醫生,不能完全信ct報告。”周成此刻已經進入角色,完全沒意識到,他現在對杜嚴軍所說的話,其實應該是上級醫師該講的。 “我們看一下冠狀面,這是距骨、這里是跟骨、這里是骰(tou,二聲)骨層面。” “從這些骨平面,我們可以看到,骨質的連續性完好,完整性沒有遭到破壞,也沒看到骨折線,基本可以排除骨折。” “并且,嚴軍,你看,從這個矢狀面我們還可以看到,跟骰關節面啊,錯開了大概這么2cm。” “這邊有標尺,2cm相當于是真實的0.4cm,脫位的方向是骰骨向上。” “那么這樣的情況,根據跟骰關節脫位的治療原則講,是可以進行手法復位的,屬于手法復位適應征之內,對吧?” 杜嚴軍眨了眨眼睛,整個人木然。 我tm怎么知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