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對于陳哲來說,很多科技成果的轉化,不管是方向、理論、環評、研發,還是實驗數據、技術工藝什么的,他都有相應成熟的解決方案。 不管是領先一代的,還是領先兩代甚至是三代的,都不在話下。 想要跨越式的發展,也不是做不到。 唯一的限制,就是機加工,也就是需要的制造設備。 不管是實驗室所需要的高精尖儀器和設備,還是制造設備所需要的各種精密機床,都是建立在機加工之上的。 這里面每一個零部件的制造,同樣也是建立在機加工之上的。 說白了,就是制造機器的機器,也就是工業母機。 工業母機也叫工具機,它是工業化的根本,也是現代工業的心臟。 由數控系統、精密件和功能部件組成,是整個工業體系和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決定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工業發展水平和綜合競爭力。 它被稱之為工業之花,就是因為不管是它的支撐部件、變速機構、進給系統、主軸箱、刀架刀庫,還是控制和操縱系統、潤滑系統、冷卻系統等,都屬于工業領域濃縮出來的精華,代表著高精度的水平極限。 不管是后世的芯片制造、光學、醫療、航空航天以及航海、汽車等的發動機,所需要的設備,都源自于它的加工能力。 在這方面,東洋、德意志、美利堅、瑞士等有限的幾個國家,差不多壟斷了整個高端市場。 在后世,更是逐漸形成了兩大寡頭,那就是東洋和德意志。 這兩個國家,占據了全球高端精密機床九成以上的市場。 美利堅f-35和我們j-20,就有很多零部件,都是委托給它們做出來的。 這就是差距。 但是,老美可以隨時拿捏自己的干兒子,我們卻不行,但凡有點兒風吹草動,可能就會面臨被卡脖子的危險。 很殘酷對不對,可這就是現實。 還是那句話,落后就得挨打,這是千古顛撲不破的真理。 所以,陳哲可不想在這種戰略意義上的領域里,被別人騎在自己的脖子上。 有人說,我們后世在機床領域不也趕上去了嗎? 老實說,差遠了! 但凡涉及到高精度的工件,沒有長時間的積累,都做不到那種程度。 國內造出來的高端精密機床,不管是穩定性還是在壽命上,都無法保持高精度的時間,這是一個很致命的問題。 所以,這就需要長時間積累,通過不斷地研發、完善、突破,才能形成的一整套技術體系,甚至有可能需要幾代人去完成,絕不是一蹴而就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日本的發動機,人家說不怕你拆開研究,甚至是去復制,就算圖紙都給你了,你也造不出來。 這可不是一句玩笑話。 咱們拋開東洋人在發動機領域的專利壁壘不說,你想拆開繪制復制,那就是一個海量的工程。 而且,別說復制了,你拆開了能再重新組裝起來,還能保證和原來一樣的性能,都算你牛比。 這里面,就涉及到一個裝配精度方面的問題了,因為當機加工對精度的要求,達到某種程度后,是需要苛刻的精密裝備的。 這可不是簡單的拼裝,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那種,含有相當高的技術難度。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