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孫副臺長同樣一臉的苦笑,卻又無可奈何。 剛剛后臺技術人員跑過來告訴他,收視率一直在不斷地攀升著,大有破掉歷史記錄的架勢,這就有點兒超出意料之外了。 難道,還真要再適當的主動求一下變? 可是嚴肅媒體……唉! 這邊大屏幕上,也開始播放許忠信教授、齊新教授、南廣義院士的采訪片段。 中間,還穿插著中平西區未來安陽理工學院新校區的新貌,說實話,那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也著實看的讓人有些心馳神往。 片段播完,鏡頭再切回到三個人的身上。 伊鈞水還是惦記著自己的問題,“這算是一個變化,在其它方面呢,比如教學理念、人才培養領域等。” 陳哲就笑了笑,“變化肯定是有的,我們會進一步優化產學研上的結合,把基礎研究、學科應用、以及實踐與操作結合起來。 “盡可能在大一甚至是大二的基礎階段,放開學科之間的界限,盡可能的通過這段時間,找到最契合學生自己的那條路線。 “同時,以興趣去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引導他們走出完全不一樣的發展方向,整個九天科技和天工高科,都將是他們的試驗基地。 “包括晶圓廠、新能源、機械自動化制造甚至是研發中心的各大實驗室等,都可以對他們有限的開放。” 宋巖柏聽得很仔細,“這就是你之前提到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發散性、創新性的思維培養嗎?” 陳哲點了點頭,“可以這么說吧,但也有限,畢竟,中小學才是塑造一個人成功的關鍵階段,等到了大學里,其實很多人的思維已經很固化了。 “我們現在的大學,其實和中學存在一個無法完成對接的尷尬問題,那就是中學時強制灌輸,高壓填充。 “老師只會給你一個觀點:分分分,學生的根,然后還會再加一句,付出就有回報,等到了大學里,你們有的是時間去放松。 “可惜,大學不是這樣子的,因為當學生習慣了被強制或高壓的學習方式,就會慢慢形成一種被動式的慣性。 “而大學里,則是最為強調自主學習能力的,課堂上老師講的,需要你去圖書館查閱大量的資料,然后自己進行歸納總結,才能吃透那些知識點,這會讓很多學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有些無所適從。 “甚至有的學生,還會直接放飛自我,覺的60分萬歲就行了,這就是長期以來的逆反心理了,所以,現實很殘酷,但他們做不了主。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還是思維模式,因為中小學的老師按照應試教育的方式來教學,就會無形中固化一個學生的思維。 “舉個數理化的例子,定理、公式什么的,老師會教你怎么用,但卻絕對不會給你說,這些定理、公式為什么能成為定理、公式,你只需要去套用就行了,因為考試不考那個。 “卻忘了,我們最需要的,恰恰就是那種能創造出定理、公式的人才,這就是發散性思維和開創性意識培養的重要性了。 “所以,我希望進入我們學校的學生,首先就要適應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因為道理其實很簡單,逼著學和喜歡學,完全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東西,其間的效率也是肯定是相去甚遠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