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行吧,你的志向遠大,不過,等到你買船的時候,我估摸著那時候,標準船就淘汰了。” 忍不住笑起來的李臣樸說道。 “指不定,將來你駕駛的會是我設計的蒸汽船,像“大東方號”那樣的蒸汽船。” 一艘巨輪給人們帶來的沖擊是難以想象的,即便是最保守的人也能感受到那種工業的力量,在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思想上也在迅速改變。 王胖子以幾乎無法辨認的聲音發出了“嗯”的一聲,然后說到。 “興許,我聽人說,船廠那邊似乎打算造更大的船,誰知道呢?公司從英國的船廠聘請了幾十個工程師和上百個工匠,肯定不是為了造標準船。要不然,也不至于這么大動干戈。” 這一點,還真讓王胖子給猜對了。 甚至就是現在南華灣左灣的船廠里仍然在大興土木,數百名工人正在那里忙碌著,他們挖開了一道長達三百米,寬達五十多米的深坑,然后用石塊砌出了一個一座船塢,這個船塢應該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船塢,足以容納“大東方號”。 而在廠里,還有兩個長約一百五十米的石基船塢,在船塢里,一艘體形修長的飛剪船正在開始鋪設龍骨,鋼質的龍骨以及船肋在陽光下反射著幽幽的金屬光澤。 在工人們用螺栓固定船板時,朱先海則站在船塢里瞧著這艘飛剪船,雖然她目前只有龍骨船肋框架和少量的船殼,但是仍能看出它的尺寸是頗為驚人的。 “6.55米深的船體,最寬處12.7米,總長度72多米啊,全船的龍骨、船肋都采用鋼質,船板用上等橡木……” 在梁明偉頗有些自豪的介紹著這艘“標準型移民船”時,朱先海則默默地打量著眼前的這艘船,為了加快南華的造船業發展,他不僅從英國引進了一批船舶工程師,甚至還雇傭了一批熟練的造船工人。 這批工程師和造船工人的加入,把南華的造船業一下推進了8年——在模擬器中,直到1870年,南華建造的第一艘遠洋商船——“希望號”才下水交付,它不過是艘1800噸的鐵肋木殼蒸汽船。 但現在船廠正在建造的“標準型移民船”噸位、結構都與其相仿。而它的建造,意味著南華的造船業,進步了八年!這絕對稱得上是跨越式發展,當然了,這一切都離不開那些英法國工程師和工匠。 “明仁,雖說眼下船廠的進步迅速,但歸根到底,還是靠著外國工程師和工匠,對于船廠來說,這些人就是拐杖,眼下,咱們離不開這些拐杖,但總有一天要丟下他們,所以,你們要抓緊時間,好好的和他們學習,知道嗎?” 見其那副得意的模樣,朱先海便主動的潑了些冷水,歷史上,滿清和日本的造船業就是最大的啟示,兩國幾乎前后國門被歐美用艦炮轟開。面對來自海上的威脅,兩家面對的問題是相同的——一不會造船,二沒有開船的人。 兩國也是先后建立近代船廠,聘請西方工程師造船,相比于日本,滿清的進步似乎是飛速的——從1864年開始,就不斷建造出了西式船只甚至軍艦,從木殼木肋軍艦到鐵骨木殼軍艦,再到鐵肋鐵甲軍艦,而日本呢?直到1878年才開工建造一艘1500噸級的鐵肋木殼巡洋艦,這就是“天龍號”。 可是在建造“天龍號”時,除了設計師是英國人之外,其余技術人員全都是日本人,看似進步不大的日本,通過建造商船積累經驗,用了十余年的時間完成了人才培養,等到甲午戰前,他們的工程師已經可以獨立設計、建造軍艦了,而反觀滿清呢? 始終都沒能離開外國洋員,船廠的技術層面,完全為外國洋員所把持,本土人才培養幾乎為零!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