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他選這三種馬匹不僅是為了軍隊需要,也同樣是為了俄國人民的生活需要。 俄國現在普遍實行的是馬耕勞作,馬匹是沙俄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關鍵,沙俄百分之八十八的犁地農活都是馬匹干得,養馬的農戶每年每俄畝土地上能比無馬的貧農多收獲 2到3 倍糧食。 如果能引進這三種馬匹,閑時干農活,戰時拉大炮, 無疑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但這三種馬還不是戰場的最佳選擇。 無論中外,無論哪國,在歷史上能負重奔跑的馬匹才是戰場首選,勇猛的大塊頭武將們就像現代人喜歡大波美女一樣喜愛大個頭的戰馬。 周朝把八尺以上高度的馬尊稱為“龍”,周代的八尺就是一米八四,已經和現代超大型挽馬類似,古人甚至以為這種馬都具有龍的血脈。 漢武帝也是大洋馬的狂熱粉絲,他追求的大宛馬就身高七尺。 彼得盡量貼合實際,想著馬中的多面手。 軍馬中有乘用型馬、挽馬、馱馬的區別,還有乘挽兼用型和挽乘兼用型。 乘挽兼用型和挽乘兼用型的馬匹基礎就是挽馬,區別不過是挽乘兼用型的個子相對較大、拉貨能力更強,它們都能帶著騎兵飛奔,既是騎兵喜歡的多面手,也是彼得喜歡的。 這種馬才是目標,因為兼顧了兩個字:挽、乘。 想到這兒,彼得就不禁嘆了一口氣。 看來還是要照抄作業。 抄的就是今年11歲的奧爾洛夫的作業。 在兼具了挽和乘的馬匹中,奧爾格夫快步馬大名鼎鼎,它一個品種就涵蓋了乘挽兼用型和挽乘兼用型兩個類別,是典型的多面手。 而且這還是地表最強80后的專用馬匹。 奧爾格夫快步馬的出現起源于阿拉伯名馬斯米唐卡,這批名馬本來是在奧斯曼帝國的皇家馬廄中,但是借著俄土戰爭勝利的東風,奧爾洛夫給買來了,花費了五萬銀盧布,引進俄國一年后就病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