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從血統上講,卡爾兩字來自于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彼得兩字來自于彼得大帝,這是一個非常顯赫的名字。 而這幅畫像是彼得在荷爾斯泰因的樣子。 腓特烈讓人將兩幅畫像并排拿在一起,他越對比越感到難以理解。 荷爾斯泰因的彼得瘦弱,從畫像也可以看出體格弱不禁風,目光猶疑,顯然正和他了解的一樣,彼得就是個多疑而膽小的性格,他應該做不出跳下馬車毆打大使的事情。 倒像會是一個獨自生悶氣,在一個密閉宮殿里發泄的人。 可另外一副畫像,赤身而且荒唐,站在馬車上非常囂張,目中無人。 相貌有些像,可以看出是彼得到俄國后發生了一些變化。 “如此迥異的氣質差異,這真的是一個人嗎?” 腓特烈不禁疑惑不解. 他又看了幾眼, 再次對馬德菲爾德送來的畫像側目,就連平時言語犀利如他也不得不稱一聲雄偉。 隨后搖搖頭, 腓特烈開始看第二樣物品。 這是一本書,名字是《彼·愛》,腓特烈莫名其妙,翻開時一行字跡顯露出來,是馬德菲爾德的筆跡。 上面寫著: “尊敬的陛下,這本書的作者是彼得,但我很懷疑此書是他人代筆,目的是為彼得的登基營造一個良好的名聲,從效果看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彼得贏得了俄國人巨大的好感。 排除代筆這個因素,我強烈向您推薦閱讀這本書,真是太令人贊嘆了,很難想象那位作者是什么人,他又怎么甘心讓出自己的名字,一定是俄國皇室對他進行了非人的折磨,我對此表示非常的憤慨! 這是一位不輸于狄德羅和伏爾泰的大作家,當您看完后相信您會有和我一樣的感受的,同時,這無法署名的作者也是文學史上的悲劇!” 彼·愛?狄德羅?伏爾泰? 馬德菲爾德拿俄國那個荒野之地的彼得三世和這兩位具有極大影響力的人相比? 腓特烈根本不相信! 隨后他開始閱讀起來。 作為一個成為國王前的文學愛好者,他相信自己具有很有水平的文學鑒賞能力。 可是當他讀著讀著就不由呆住了。 “層層疊疊的猩紅帷幔擋住了我右邊的視線,左邊卻是明亮的玻璃窗,它保護著我,讓我受不到陰郁的十一月天氣的侵襲,卻又不把我與外界隔絕。在翻書頁的當兒,我偶爾眺望一下冬日午后的景色。遠處,只見一片白茫茫的霧靄;附近,卻是濕漉漉的草坪和風雨襲擊下的灌木,連綿不斷的雨讓一陣經久不息的凄凄寒風驅趕著狂馳而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