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嬴政微微頷首道: “說的沒錯。” “這也是大秦律法的初衷。” “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償必行。” “大秦立國之初,始皇便言,莫不建立法度,凡事皆有法式。” “正因為此,商君變法以來,秦一直重視普法,了解律法其實是大秦民眾的迫切需求,而這正是法官的職責所在。” “商君言:吏明子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遇民不修法,則問法官,法官即以法之罪告之,民即以法官之言正告之吏。吏知其如此,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又不敢犯法......” 秦落衡靜靜的聽著。 大秦一直默許民眾和官吏互相監督。 在商鞅看來,民眾從法官哪了解了法律,就不怕官吏的欺壓了,也不敢隨便犯法,官吏知道民眾懂法,就不敢再隨意的欺壓,所以向民眾普法,相當于給民眾和官吏各自打了預防針。 正如秦落衡前面所言,‘民不盡知’、‘民不盡賢’,所以法官在大秦體制內就格外重要,在大秦的體制內,法官相對獨立,直接聽命與御史府,相對其他官職更為中立, 因而法官是民與吏的調節劑! 也因法官日常接待的都是形形色色的底層民眾,因而他們必須對律法無比熟悉,不然很難應付的了各種民眾,地方法官每年都必須到御史府核對法律條文,同時也會更新《法律問答》! 大秦律法的修改,大多來自法官的建議。 嬴政繼續道:“大秦的律法的確有些苛雜,但外界抵觸的行伍和連坐制其實執行的并不嚴,立國之初,始皇確實有意整頓,但因一些原因,并沒有實施,不然逃逸的六國余孽,豈能一直遙逍法外?” 嬴政并未在這上面多說。 話鋒一轉,提起了秦落衡案幾上的竹簡,問道:“我方才看過你大案上的竹片,上面卻是寫了有關匈奴和百越之事,匈奴可以理解,大軍已北上一月有余,百越你是如何得知的?” 秦落衡笑道: “我在驪山時,救過一人。” “那人名為吳芮,為吳王夫差后裔,他那一次斬殺了逃逸的刑徒首領,賞爵兩級,因而回到了吳縣,他回去后,正好遇到百越襲殺,便在給我的回信中,稍微提及了幾句。” 嬴政微微額首。 他看了眼案幾,面色如常道:“既然你對南北都有一定了解,那就給我講講,對南北開戰的看法。” 秦落衡略一沉思。 沉聲道: “戰事方面,大秦必勝!” “但在治理方面,恐會有些棘手。” 嬴政看了秦落衡一眼,神色平靜的問道:“你可知為何朝堂執意要打匈奴?” 秦落衡道: “匈奴能威脅到秦。” 嬴政不置可否道: “眼下王翦、蒙武病逝,王賁昏迷,南方二十萬大軍深陷南海,加上山東六地因田政之事,各地陸續出現動蕩,是故匈奴想發狠咬我大秦一口。” “這次是匈奴傾巢之兵南下!” “但這一戰,其實是沒辦法避免的,朝廷也早就料到了,一直都嚴陣以待,這次揮師北上,其實意料之中。” “朝中有反對的。” “不過他們不了解匈奴。”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