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秦風手里的土,土壤顏色淺薄的要命,用手抓起來都不用握就散了。 這哪里是土,這接近于流沙啊,這還是今年風調雨順,雨水和光照都很足的情況下。 田地里的莊家,也是一副慘兮兮的樣子,農民們大概是想多收一點,種植密度很高,一棵莊稼緊挨著另一棵,每一棵都長得凄慘無比,蔫兒了吧唧的。 這樣的莊家,到收獲的時候,能有300進畝產都得撒花慶祝。 不過嘆氣歸嘆氣,這一趟秦風算是沒白出來,至少秦風知道了畝產量如此之低的原因。 一是土不行,這地方的土壤,肥力不夠。 二是種植技術不行,連最基本的種植密度概念都沒有。 第三就是糧種的問題了。 古代八成是沒有農學院這種東西,農民們只是靠著一輩一輩積攢下來的經驗來種植農作物。 沒有專人研究,這些大字都不識一個的農民,怎么去總結經驗?又怎么去做糧種的改良? 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秦風輕輕嘆了口氣,直起腰來。 雖然困難比較大,但只要知道困難在哪兒,就還有救。 得虧他是個圖書管理員,無聊的時候什么書都看,一肚子奇奇怪怪的知識。 叫他做那種培育良種的,農業學家專業人士才能做到的事情八成是不可能的,但是提高肥力,他還是能想出辦法的。 還有種植密度,這個東西是可以試驗的嘛…… 就是時間上,今年是來不及了。 寧海縣的農民們種的大多是谷子,這種是一年生的谷物,如今已經快入秋了,這個時候再播種,等到長出來的時候就到冬天了,溫度太低根本活不了。 就算是試驗,改良,也都只能看明年了。 今年這一關,得想個辦法。 秦風站在田間琢磨了半天,背著雙手回了縣衙門。 回到衙門,他直接就寫了一張告示,叫手底下的衙役貼了出去。 城門口,告示牌,聚攏著一堆人。 “秀才!秀才!快點過來看看,秦大人又出了什么告示了?” 一些村民嚷嚷著,把秀才喊了過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