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002 四合院 下樓來到車棚,老周家有兩輛自行車,并不是后是大家熟知的飛鴿、鳳凰、永久。這個時期國內的自行車產量很低,后世的二八大杠這個月才在滬下線,戰爭結束沒幾年,路上的自行車大部分都是抗戰、內戰時期繳獲的。 一輛山口平把28型直梁,前后鼓剎,還帶了個車燈,雖然亮度可憐。還有一輛是屈井公司生產的軍用自行車,長得很怪異,車頭一個燈,前叉上還有一個燈,帶一個6v8瓦的發電機,現在還能正常使用。前輪特別的粗,擋泥瓦上還有個特殊的貨架,聽說放榴彈炮用的。 其實現在的自行車還比較便宜,產量雖然不高,但是人們的購買欲望也不高,永久的的自行車賣158,還不要自行車票。等到了59年才會出現自行車票還有手表票,到了62、63年三轉一響的價格會到一個高峰期。周叔把袋子綁在前面的貨架上,騎上車之后小衛坐在后座上就出發了。 一路上斷斷續續的跟周叔吹著牛逼,周叔的父親角色類似于夏東海,講道理會說話還很開明,其實這個年代的人們的思想還是挺開放的。這一路要騎4、50分鐘,小衛又想起來第一次見聾老太太。 那時小衛穿越過來還沒幾個月,有一次跟衛父去單位玩,正巧發過年的東西,老衛下班的時候就帶著小衛給聾老太太送去了一部分。剛見到聾老太太的時候小衛真沒意識到這是后世大名鼎鼎的的“禽滿四合院”,直到后面何大清下班回來,這張臉太有辨識度了。 聾老太太一家在八國聯軍時期被打死了不少,那時老太太還是個小姑娘,后來嫁給了父親的徒弟,陪嫁了套四合院,再往后兩人開了座酒樓。老太太娘家姓譚,就是譚家菜的那個。兩口子有兩子一女,還收了兩個徒弟,本來日子不錯,但是女兒小時候走丟了,大兒子后面也被日本人打死了,丈夫受不了刺激一病不起,沒幾年也去了。小兒子想要報仇參軍去了,不是紅軍,時間位置都對不上,但應該也是死于抗戰,從那以后就沒回來過。 這本來和衛父沒啥關系,畢竟那些年死的人太多,顧不過來。但是衛父和周叔在翼南開展敵后工作的時候,手下有個排長因為在京都有親戚被派去收集消息去,沒錯這人是老太太娘家外甥,在京都待了幾年工作開展的很不錯,日本投降的時候才撤回來,歸隊時老太太的小徒弟也跟了過來。老太太是人精,潛伏的那幾年很清楚這外甥是干啥的,對于外甥很是照顧,平時也給打掩護,可惜后來外甥和小徒弟打泰源的時候戰死了。 老衛和周叔知道有這位,一年有空也會過來2趟。就小衛觀察,這老太太平時挺和善,但人老成精,狠起來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到了四合院快7點半了,巷子里面也沒啥人,天太冷,都窩家里面了。這院子是個挺寬敞的三進四合院,在那南鑼鼓巷附近,就是故宮后面。 寬度有23、4米,深度也有50來米。因為晚晴時期就做出租房了,建筑格局改了不少。照壁給拆了,前院后院一共加蓋了三間房。 進了大門右側是閻老師家的房子,這原來是個門房,前院左右兩側各加蓋了一間,因為也是同種風格的屋子,并不顯得突兀。大門左側是一排倒座房有5間,每間都和閻老師家的差不多大小,3米寬5米深。 進了垂花門是內院,垂花門兩側原先是游廊,被改建成4間住房,每間略小于倒座房,正對著門的是正房,有11米寬6米深,左側是一間6*5的耳房,右側是一間3*5的小耳房,在往右側就是通往后院的通道。兩側的東西廂房都是10*4大小,不過都被分割成了兩戶,每個廂房靠近游廊一側還帶了個3.5*3.5的廂耳房。正房和廂房的高度都很高,做成復式也不會壓抑。 后院就是一排后罩房,有7間,大小和倒座房差不多,院子最左側也加蓋了一間。整個院子里面住了18戶人家,電視劇里面的主人翁這時期也都住了進來。 四合院原先是聾老太太的私產,解放時想給辦經租房的,但是老太太看的明白都捐給街道了,自己還有大徒弟何大清都租房子住,街道也只象征性的收了每月兩塊的房租,要知道閻老師那兩間小房子每個月都要3塊。 說下劇情里面的主要人物,閻阜貴前面說了住前院,解放前是個記賬先生,51年才去學校當的小學教員,今年的小學教員工資分為19級,從最低的16.5到最高的75.9,除非是大學畢業否則絕大部分小學老師到退休都拿不到50塊,閻老師現在拿12級工資每月31.9,這時小閻解娣已經出生了。幸虧閻老師一家解放后一直都居住在城里,前段時間登記糧食關系的時候都屬于城市戶口,每個月都有便宜的商品糧吃。 與之相反的是賈家,賈家解放前是白鐵匠,外面有個店制作白鐵壺、水桶之類的,解放時按成分應該是小資產階級。 額,現在居民是劃分成分的,農村分為地主、富農、中農、下中農、貧農、雇農。城市居民成分則從高到低主要有以下幾類:1、民族資產階級 2、小資產階級(手工業主,小知識階層——學生界、中小學教員、小員司、小事務員、小律師,小商人等) 3、半無產階級(店員、小販等) 4、無產階級(工人、職員)等。 賈家在京都解放前幾個月的混亂時期跑回農村了,因為還留著兩分地,被詢問的時候就說一直在城里打工,所以就被劃歸了貧農還給分了幾畝地。后面軋鋼廠擴建,易忠海跑去農村通知的賈東旭進廠,賈東旭就回到四合院租了半間廂房,但是賈張氏因為分了地一直呆在農村,后面賈東旭結婚了也只是讓秦淮如經常來城里住幾天,平時還是在家務農,不過離的近來回也方便,才30里路的樣子。 這兩年農村的日子還可以,地是自己的,進了城還得再租一間房子。特別他們一家的成分好,在農村也沒人敢欺負她們。結果今年開始緊縮城市人口,再想辦京都戶口就難了,就算戶口遷了過來糧食關系也辦不下來。 再說易忠海,對賈東旭非常的好,好的有點不可思議。聽說易忠海年輕的時候在賈家的白鐵匠鋪干過一段時間,不知道是不是年少時愛慕過賈張氏。后來賈東旭父親死的早,易忠海自己又生不出來,就有了某些想法,讓愛慕對象的兒子給自己養老? 現在京都還沒實行八級工資制度,易忠海40來塊的工資,和一大媽租了中院的半間廂房住,易忠海和賈家民國時也是一直租住在此的。小衛認識的易忠海算不上什么道德圣人,院子里面就對賈東旭和老太太照顧。 想想也是,后面易忠海為什么半夜偷偷的給賈家糧食,不就是因為不想其他人知道嘛,他只想幫助賈家,幫助其他家的時候并不大想出力。至于為什么照顧老太太,因為小日本占領京都時期是老太太收留了他們兩口子,院子里的老人不少都呈老太太的情。 何大清,聾老太太丈夫的大徒弟,不是從小收養但也是當作半個兒子養。何大清自己也挺孝順的,這十來年一直照顧著老太太。這人有腦子、聰明也會算計,但是膽子小,做事有點逆來順受,最近農村的成分不好又被翻后賬了,何大清整天膽顫心驚的。 院子里面好幾戶都租住了2、30年,何大清之前是個掌柜不少人都清楚,怕被秋后算賬。這不,最近搭上了個外地的寡婦想要跑到一個都不認識他的地方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