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若是穩重點的官員,或許欽佩馮兆安的氣骨,但也知道他沖動了。可是下頭的書生們不會,甚至覺得馮兆安這就跟救世主一樣。 沈秋河笑著搖頭,“若馮兆安真的跟宮里的人勾結,沒有上頭的人授意,不可能說順利遞出宮去。” 沈秋河雖然有數,可是該也證據不足,不然不可能等著提審何良娣。 既然是皇帝有意成全馮兆安的高義,必然已經想到了應對之策,“若是我猜的沒錯,該是圣上與殿下的博弈。” 馮兆安如何,說句難聽的,他在皇帝眼里連個灰塵都算不上。 他想求死,那便死就是了。 至于今日的局面,皇帝已然有數。 說起跟太子的博弈,政見上最大的爭議,怕就是當初葉大人的事情。這件事,多是皇帝心中的一根刺,不可能那么輕易的揭過去。 想到這,沈秋河笑了。 當初下放馮兆安的時候,他們想著也許皇帝不僅是為了下頭的人,而是因為,馮兆安是最好策反的太子的人。 若是馮兆安不下去,換成旁人,莫說是喬文清了,就是褚翰引怕也做不出這種事來。 就算年輕人沖動,可是家中老一輩的一定要衡量。 沈秋河這么一點,喬故心便明白了。就好像那日去廟里一樣,馮家二老想到的辦法,是用親情牽絆住褚翰引,讓他陪著馮兆安去。若是換成別人呢,家中長輩該想法子指明路,而不是去攀咬年輕的后生。 再來,馮兆安性子本就是話少,有什么事都壓在心里,越是怕麻煩別人的人,有時候反而不好,不如說出來,大家一起討論討論。 馮兆安也許到死也不知道,不過就是皇帝手中一枚棋子罷了。 不,也許馮兆安心里知道,他沒有能力救世,就算是被皇帝利用了又如何,能為百姓做一點事便做一點。 馮探花,自然是沒負,探花之名。 果真,馮兆安之死,造成了京城書生們的轟動,人人都在歌頌探花爺的功績。 而太子這邊,新政已經開始實施,這功績卻都被人放在馮探花身上。 趁著這個機會,皇帝下了罪己詔。 先太子那一代做了多少傷天害理的事?比起那些人來說,皇帝已然是明君了。可因為一介書生的話,深刻的反省自己。這是什么,這是千古圣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