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王永光顫抖著聲音說道:“此非,此非仁義之舉,有違君子之德!” “哦?那我要問一問王尚書,何為仁義之舉,難道我主張在草原開科舉,興教化不是仁義之舉嗎? 難道您所說的空設一王位,致使草原上那些期盼王師解救的蒙古百姓遭受天災而無法得到援助就是仁義之舉嗎? 難道您所說的養虎為患,等他日草原再次興起一強大部落,而后再次劫掠中華,讓我華夏百姓遭遇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劇,就是仁義之舉嗎? 果真如此,恕我無法茍同您的君子之道!”蕭升看著王永光,一句話的聲音大過一句,最后一句話說完,王永光整個人臉都白了。 朱由檢這時候輕咳一聲,緩和一下氣氛,說道:“嗯,琉璃侯莫要對王尚書置氣,王尚書也是為了大明考慮,只是所思有些固步自封而已。 不過你所說的一點朕很同意,大明乃是仁義之國,不能看著蒙古牧民遭遇災害而不顧。但具體該如何安排,還是等下來再擬定一個具體的章程,好了,今天就說到這里吧。” 朝會上的消息,被加刊發布到了《大明周刊》和《煌夏日報》上,很快整個京城都知道了大明攻占蒙古,消滅蒙古大汗的消息。 關于朝會上討論的內容,也是印刷到了報紙上。 頓時,那些年輕的士子就開始在各處討論開。 簡單分成兩派,一部分是支持王永光的說法的,認為大明現在天災不斷,不應該再徒增負擔,應該遵循祖制。 另一邊自然是主張讓草原內附,完成這古今未有的壯舉。 崇禎元年二月份到京師參加會試的舉人,在科舉考完之后,都進入了朱由檢成立的“大明中央政務與地方治理學堂”之中學習施政技能。 這些人帶動了很好的學習風氣,雖然在六月份他們三個月培訓期結束之后,全部下放下去做官。 但是卻也在京城留下了“務實”的學風,京城之內逐漸形成了提倡“學以致用”的學派。 支持草原內附的,便是這一學派。 學派之中朝堂內代表人物有李之藻,畢懋康,錢嘉征等人,在野的則都是年輕人。 其中以京師大學堂的學生馬恩格,宋世明,欒錦為代表。 京師大學堂于四月份中旬設立女校分區,招收女學生,十三歲的欒錦進入其中學習。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