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雖然他們不懂今天這一場究竟意味著什么,但是那種激動是真的。 第二天的報紙上,宣布了這件事,并且要求所有的大明朝廷官方組織都必須要有旗桿和大明龍旗,規定了旗幟的尺寸比例,旗桿的高度等等。 凡是大明的國土上,都需要插有大明龍旗,所有的軍隊,不再使用某一軍團的旗幟,一律使用大明龍旗。 大學堂開始教學,朱由檢則是擴大了春闈的招收人數。 接下來會有很多的官職有空缺,他需要早一點做人才儲備,尤其是基層官員,培養一個能夠為民做點事的官員并不容易。 目前來說,科舉制度仍然是獲取人才的主要方式,雖然他們在治理方面的才能并不多,但是有著思維基礎,可以快速地培養。 新朝開科取士很正常,不過這一次的殿試卻不一樣。 春闈考試的地點在京城的禮部貢院。春闈又稱會試,會試的時間為二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三天。通過會試稱為貢生。 會試之后要參加殿試,殿試主要是定名次。之前的殿試只是皇帝見一面,雖然會劃掉幾個人,但實際上,能夠進入朝堂的人,大部分都是禮部官員決定的。 這一次,所有參加會試的人,除了完成三天的考試之外,還要在京城進行學習。 朱由檢在正月初十宣布成立“大明中央政務與地方治理學堂”,簡稱“大明政治學堂”,專門培養官員的行政能力。 其實古代對官員的行政能力也有關注,一般考中進士之后,成績不好的會下放基層,在地方任副職以增長他們的政務能力;成績好的,則是會進入翰林院繼續學習,作為高級官員培養。 但是,這些方式都不是很明確,沒有一個真正的組織是直接教授行政方式方法的。 這大概和華夏的謙虛文化有關,不想把做官這種事情變得那么市儈。 而事實上,大明的官場卻是更加市儈,腐敗。 朱由檢成立學堂,美曰其名是對科舉制度的一種補充,最后的進士錄取還是以會試成績為主。 進士和舉人都是可以做官的,所以朱由檢的說法也沒有問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