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天啟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孫承宗,袁崇煥,孫傳庭上朝奏對。 朱由檢隨即任命孫承宗為遼東巡撫,兼右僉都御史,以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薊遼總兵,二人一同前往遼東,總管遼東軍事,民生。 又命孫傳庭為兵部侍郎,陜西巡撫,負責陜西之地的撫民賑災工作。 同一天,琉璃伯蕭升進獻祥瑞,分別是畝產千斤的紅薯,畝產千斤的土豆以及畝產六百斤的小麥。 明朝時期,國內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是小麥和水稻。北方小麥,產量大約畝產200-300斤,一年一季;南方水稻,一年兩季,畝產差不多500-600斤。 紅薯和土豆這個時候其實已經傳入大明,只不過都沒有推廣開。 這兩種作物采摘和種植需要的人力頗多,如今前者在南方小范圍種植,后者更是作為一種貴族才能吃的食物,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蕭升同樣引進小麥,是為了讓一些不愿意種植紅薯的人去種植。 相比于紅薯,小麥已經在大明種植很久,更容易推廣。 蕭升這里的所說的畝產數量,其實都是按照最低來計算的。 這個時代沒有精耕細作的技術,也沒有各種化肥農藥防治害蟲,畝產不能和現代相比。 蕭升帶來的現代小麥糧種,一畝地可以產1200斤到1600斤,到了明朝這邊,600斤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小麥一畝地大概需要二十公斤種子,蕭升帶來了五噸,也就是能種二百五十畝地而已。 紅薯和土豆也各有五噸。 他不可能一直帶糧種過來,想要推廣開,還需要明朝這邊朱由檢來推動。 時空門就那么大,這段時間朱由檢處理宮闈的事情,而蕭升就忙活這件事了。 蕭升進獻祥瑞,得封一等琉璃侯,進錦衣衛從三品指揮同知,太子太師。 于是,蕭升就這樣正式進入了明朝官員的視野之中。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