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1929年10月29日,人群聚集在紐約華爾街,當天的股市暴跌, 美國老百姓處于一片哀嚎當中, 很多人破產,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但是而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當時的口紅卻賣的極好,這就是后來被經濟學者稱為的“口紅效應”: 每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人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得諸如口紅和文化等廉價的產品出現了熱賣的景象。 有學者對“口紅效應”背后的受眾心理做了分析,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人們越是需要心理慰藉和快樂,口紅代表著自信美麗,代表著一種生機,它不貴,卻能讓人打起精神! 30年代的金融危機,讓美國的各個行業萬馬齊喑,只有一個產業是個例外,那就是好萊塢的電影,通過“口紅效應”和其背后的心理分析,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太喪的人生需要娛樂!需要發泄! 那個周末,凌風從加州回到紐約帝勢藝術學院的宿舍。 發現室友金亞倫正在房間里翻箱倒柜尋找著什么東西。 “亞倫, 你這是在干嘛?”凌風好奇道。 “我在尋找出國前媽媽給我的金戒指和手鐲……” “你這是要打算訂婚了嗎?”凌風笑道。 “不是, 我要把這些金首飾找出來捐助,回去幫助我的祖國……” 原來金融危機發生以后,此時的韓國民眾異常團結,韓國社會上下發起了“募金運動”,以實際行動共克時艱,有人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存進了銀行,即使知道可能血本無歸,但他們覺得:“現在輪到我幫助祖國了”。 也有一些老太太和家庭甚至拿出了自己的金銀首飾,幫助國家渡過難關,人們史無前例地團結…… 金亞倫打算明天回國一趟,把自己業余打工賺來的美元換成韓幣存去韓國本地銀行,把一些金首飾捐助給國家。 看到這個場景,凌風有些感動。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