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箍桶吆!” 李行出生在大綱河以南“擱船尖”附近山區(qū)。 按照他父輩的手藝傳承,他生來就該是一名箍桶匠。 命運卻與他開了個玩笑。 在他十五歲那年,擱船尖上光明頂,他加入了明教。 明教的教主姓方名臘,按照當時宋國頒布的《族志》,方姓排在五十六,是上古“開基八姓”之一。 李行在嘉佑七年第二回幽潮來襲前,他的真名為“方行”。 與方臘的譜牒出自“堨村方”不同,李行的出身地,則在離“堨村”不遠的“柳山霞坑”。 人世間,“柳山霞坑真應(yīng)廟方氏總壇”的名頭再大,也與他無關(guān)。 他只是個小小的箍桶匠而已。 且當時的明教,宋國官方將之定名“食菜事魔”,民間被嚴令禁止。 為反抗宋國頒布“花石綱”對下層民眾的層層剝削,方臘率明教,揭竿起義。且以明教教義,提出“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要與宋國趙家王權(quán)拼個高低。 宋國派童貫率十五萬大軍,迅疾剿滅方臘的“義軍”。 戰(zhàn)到最后且在幫源洞,方臘很不幸,他被宋國大將韓世忠捉到后斬首,他失敗了。 按照當時的律令,李行被俘后,本應(yīng)立即以斬首示眾,恰好咸寧二十一年,幽潮來襲,山北道戰(zhàn)事吃緊,李行與被俘的七千余明教教眾,均作為死囚,被押解到山南道挽舟者歌,構(gòu)筑防御幽潮的工事。 “有的人活著,他其實已經(jīng)死了。死,其實并不可怕,難得是像我這般死過兩回,死灰復(fù)燃的人?!? 李行自嘲般笑了笑,僵硬的面容渾如抽搐了一記。 他毅然走向環(huán)形洞開的喪祠。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