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實在是令人欽佩和震驚。 李青含笑看著慧秀大師,說道:“孺子可教也。” “風動和云動,都是不存在的,都是剎那生滅,都是無。”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實存在的世界,只有清明的心才能看透世界的本質。 一旦心蒙上了灰塵,不再清靜,就看不到真正的世界,領悟不了真正的道。” “慧秀,你果然有慧根,不如入我門下,繼承我儒家的大乘佛法?” 慧秀大師聞言,唱了個佛號,道:“施主說笑了。” 盡管李青方才所言,的確蘊含佛家至理。 但讓他因此改庭換面,背離佛教投入儒教,那也是絕對不可能的。 李青也不急,繼續說道:“小乘佛法,只注重個人修持,度人少。我大乘佛法,六度萬行,修福修慧,利益有情,不但度己,還度眾生。 一首偈,一句話,乃至一個字,便能度人無數。” 慧秀大師淡淡一笑,道:“貧僧有一偈,請施主指教。” 佛偈,是他的長處。 既然李青提出大乘佛法一首偈就能度人無數,慧秀大師自然不會在這方面謙讓。 否則還怎么贏下三教論道,為佛教爭取到大周國教! 李青淡淡地說道:“盡可說來。” 慧秀大師道:“貧僧兩年前,于琉璃山爛陀寺菩提樹下打坐,明悟佛心。今日聽施主諸行無常,諸法無法,剎那生滅。得此菩提偈。” 眾所周知,慧秀大師天生靈慧,最擅長做佛偈。 在無數佛門高僧,和一群圍觀人群期待的目光當中。 他緩緩地說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人身如一棵菩提樹,人心像一塊明亮的鏡臺,明鏡純潔。 要時時勤快的拂拭,注重修身修心,不要讓明亮的鏡臺沾染上各種貪欲雜念,使心性永遠保持潔亮光明。 這首佛偈,對應李青剛才所說的剎那生滅,一切皆是空無。 讓李青感到大為吃驚。 沒想到眼前這個慧秀大師,竟然根據他的幾句話,領悟了前世華夏禪宗大師的禪學! 如此慧根,當真不可思議,難怪會被稱為懸解圓照第一。 圍觀三教論道的人群,聽完之后,個個眼前一亮,紛紛拍手稱贊,大聲喝彩。 “不愧是慧秀大師,這首菩提偈,當真是令人深思!” “慧秀大師在佛法上的造詣,早已達到不可估摸的地步。” “這首菩提偈,完美無缺,充滿佛性,是真正的佛教至理。根本就挑不出一點下次,恐怕李御史不好指教。” 來自大覺寺的高僧們,全都嘴角露出笑容。 慧秀這首菩提偈,當真是無可挑剔。 深蘊空無之道理。 然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李青竟然在搖頭嘆息,表示不認可。 “錯了,錯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話音落下,儒家大道再次浮現。 道道金色佛光璀璨。 李青一言一行,皆有佛門至理。 再次完善佛家思想,并將其融入儒家大道之中,成為儒學中的大乘佛法! 慧秀聽完,瞳孔陡然縮小,整個人愣在原地一動不動。 低聲呢喃道:“菩為覺,提為智,菩提為覺智。菩提樹原本就不是樹,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鏡子。本來就虛無沒有一物,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 少許之后,慧秀大師幡然醒悟,若醍醐灌頂。 再次起身,鄭重地向李青行了個佛禮。 “阿彌陀佛! 小僧停留在內,施主卻早已走出自我,來到了更廣闊的天地。 小僧不如施主遠矣!” 大周大覺寺的高僧,還有現場的一些佛教徒。 也都對李青心悅誠服。 與李青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相比。 慧秀大師的菩提偈,的確無論在境界上還是在廣度上,都遠遠不如。 似乎在驗證李青所言。 小乘佛教修持己身,為求度己。 而大乘佛教,六度萬行,不但度己,還度眾生。 二者之間,若云泥之別。 這一對比,也頓時讓大覺寺的高僧和佛教信徒們,心中感到深深的無力感。 同時也開始懷疑。 難道佛法真的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難道自身所修行的是小乘佛法,儒家有大乘佛法? 可如此一來,豈不是印證了佛本是儒? 這一點,讓他們完全無法接受。 看到慧秀大師將原本的自稱從貧僧改成了小僧,有又如此慧根,李青心中更生起了將他收入門墻,傳承大乘佛法的想法。 問道:“你身死之后,向何處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