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若他阻止儒家滅佛,將會引來天下讀書人的不滿。 反而會得不償失。 只能開口安慰:“長青,儒教新立,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李青如今已經是大儒境界,慧智靈心,一眼就看出了天符帝心中的擔憂。 道:“據臣所知,佛教在大周發展三百多年,寺廟已達三萬所之多,僧人數量更是超過兩百萬! 而佛教僧人又有三大特權。無需參軍,無需服徭役,無需納稅。 除此之外,佛教還占據大量的良田。但他們不事勞作,而是雇傭百姓來種田。 無數百姓家中無田,為了生計只能給佛門剝削。 私下里,百姓甚至稱佛門僧人為佛爺! 佛門的發展帶來寺廟的不斷擴建,僧人的不斷增加,這是在與朝廷爭奪財富,爭奪人力! 這已經與朝廷產生了嚴重的沖突,危及到了大周的命脈! 倘若陛下下令禁斷佛教,有三大好處。 第一,從佛門手上回籠大量金錢,能極大地緩解大周兩線開戰的金錢壓力。 第二,佛門寺廟,占據大量土地。若將這些土地分發給百姓,每年不知避免多少百姓死于饑荒。百姓必將對朝廷感恩戴德! 第三,釋放人口!隨著佛門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佛門。超過兩百萬的僧眾,這是一個極其可怕的數字,并且將來還只會越來越多。 朝廷征兵艱難,若從這兩百萬佛教徒中征兵,將征多少兵馬?” 天符帝越聽,臉色越難看。 他也知道佛門不事勞作,也知道佛門寺廟越來越多,每年的香火也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 但卻從未如李青這般往深處去想。 他聽完李青這番話之后,總結出了三點。 佛門人口過剩,土地過剩,錢財過剩! 有人有的有錢,他們若是造起反來,對大周而言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即便不造反,發展到最后,大周也必須得依賴佛門。 就如同佛教勢力最為猖獗的琉璃國。 一百多年前,琉璃國遭到乾國入侵,由于缺少兵力,竟然荒唐到“求兵于僧眾之間,求財于寺廟之下!” 佛教的潛在威脅,徹底讓天符帝警醒。 他看向李青,道:“朕可以答應你滅佛,但佛教勢大,光是大周就有超過兩百萬的僧眾。沒有一個周詳的計劃,還是不能貿然行動。” 滅佛茲事體大。 李青自然知道不能貿然行動。 他拱手道:“臣有滅佛策獻于陛下。” 天符帝聞言,頓時知道李青是有備而來。 而不是單純地想要向佛門報復。 心中不禁抱有一絲期待,問道:“何策?” 李青道:“佛教勢力龐大,且強者眾多,自然不能擅動。 佛教與道教,雖然最近幾百年并無沖突。 但根據史料記載,無數年來,兩教都在人族境內大肆傳教爭奪信徒。 雙方之間的矛盾因為道統傳播和傳承問題,已經激化到了無法調停的地步。 為避免佛教強者出手,損害大周利益。 陛下可以拉攏道家,將道教和大周綁在一條繩上。” 天符帝心中一動。 拉攏一批世家,打壓一批世家,團結一批世家。 這不就是他在朝堂之上常用的手段嗎? 現在不過是換成拉攏道教,打壓佛教,團結儒教! 沒想到李青竟然將這種制衡手段,搬到了佛道兩教上面。 這讓天符帝大感李青真是膽大包天。 同時又無比的贊同和欣賞。 沒等李青繼續說,他就已經有了一些想法。 李青繼續說道:“佛教和道教思想,影響深遠。為了避免滅佛而引起災禍,陛下以會通儒釋道三教造福百姓為由頭,舉辦一場三教論道。 在大周境內的道教、佛教、儒教,皆可挑選一位代表參與三教論道。 臣代表儒教,當著蕓蕓眾生直面,歷數佛教之弊端,讓天下百姓認識到佛教于朝廷之大惡。 如此,接下來的滅佛阻力便會少很多。 即便佛教強者想要出手干預,道教也定然不會坐視不管。” 接下來的時間,李青、孔嵬、朱九淵還有天符帝四人,都在永安宮內,就滅佛之事進行商議。 一直持續到兩個多時辰之后,確定了諸多細節,四人才停了下來。 天符帝已經口干舌燥,喝了口龍涎茶,潤了潤嗓子。 道:“佛教僧徒日廣,寺廟日崇,勞人力于土木之功,奪人利于金寶之飾。譴君親于師資之際,違配偶于戒律之間。壞法害人,無逾此道。 廢除佛教,乃濟人利眾之舉措。 劉通!” 殿中太監趕忙走過來。 “奴婢在!” “傳旨天下,朕為天下百姓計,欲會同儒釋道三教,于七日之后在青云山召開儒釋道三教三教論道! 勝出者,可為大周國教!” 大義上,打著為天下百姓計的名頭,會同三教。 又以大周國教吸引道教和佛教參加。 在讓李青在三教三教論道上,歷數佛教弊端,讓百姓認識到佛教之惡。 最后順理成章地將佛教鏟除。 天符帝望向李青,道:“長青,能否成功滅佛,全靠你在三教論道上的發揮了。” 李青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要是能罵得佛教狗血噴頭,無法反駁,則一切水到渠成。 …… (昨天的補完了,今天的不寫完不睡覺!)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