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和親。 是的,匈奴國提出和親。 京都孔家大堂內。 楊開望著手中的書信,陷入了沉默。 實話實說,楊開最希望的事情,就是大夏王朝與匈奴國不要發生任何戰爭就行。 如今,匈奴國抓到了罪魁禍首,同時將梟首大夏王朝的將士砍頭。 也算是給大夏王朝最大的面子,而且兇手的確不是匈奴國之人。 當然,這些是不是,就不清楚,至少明面上人家做的仁至義盡。 大國之間就是看做法,只要面子上大家都過得去,一切好說。 畢竟打仗這種事情,都不想打,你給我一個臺階,我就給你一個臺階,如今匈奴國的確給了臺階,而且給的臺階很大。 都自己殺自己人了,這面子足夠平息國內一切民怨。 但唯一的要求,讓楊開有些皺眉。 和親? 倒不是說和親丟人,而是大夏王朝與匈奴和親,這事他從來沒有想過。 百姓會不會反感這種事情?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就是,匈奴國自己砍自己人,這成本很大,畢竟有句話叫做幫親不幫理,除非影響太大,不然的話,不可能自己砍自己人。 以后這些將士們豈不是要寒心? 整件事情來龍去脈簡單來說就是,有人冒充匈奴,燒傷搶掠,什么人不知道,就暫定不是大夏子民,也不是匈奴百姓。 反正就是有人冒充,然后大夏這邊認為是匈奴,在沒有實際證據情況下,緊接著大夏王朝有人不顧命令,砍了匈奴騎兵,結果自己也交代進去了。 這事站在匈奴國的立場來看,殺也沒錯,畢竟又不慫你。 可匈奴王選擇將自己人殺了,給大夏王朝一個臺階,不惜得罪全軍將士,這面子很大,自降身份都不足為過。 然而所做的這一切,只是為了和親而已。 有些古怪。 如果說,匈奴國這樣做,然后索要一些其他好處,他都覺得沒問題,僅僅只是和親,就有些古怪,太古怪了。 不是和親難,而是和親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站在楊開的立場和角度來看,和親無非是挑選一位公主送過去出嫁。 然后兩國友好,你好我好,邊境不打仗了,互相維持平衡,甚至因為和親,你的人可以到我這里做生意,我的人可以到你那里做生意。 我需要礦鐵,你需要柴米油鹽,如此一來的話,所帶來的利益有多大?所帶來的好處又有多少? 倘若打仗了,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國庫還有三四萬萬兩白銀,這些銀子肯定要全部拿來當做戰爭儲備銀,先犒賞三軍,然后購買糧草,請工人打造戰器。 而國內因為戰爭,很多東西必然會漲價,世家門閥絕對不會錯過這次機會,甚至距離邊境不算遠的世家門閥,估計還會收購鐵礦,打造兵器賣給匈奴。 隨后戰爭一旦打響,什么軍需物還有糧草都不說,死一個人就要補五百兩白銀,并且免全家稅收三年,外加一些其他福利,譬如說若有后代男丁,可上私塾,由朝廷撥款減免一半。 這是大夏將士的福利,如此一來,也可以讓將士們安心一戰,死后大夏會料理一切。 這一場大戰下來,死個幾萬人真不是一件夸張的事情,尤其是攻城之戰。 按照皇帝陛下的脾氣,至少要打半年,死傷人數估計十萬得有。 光是銀兩就是五千萬的賠償,外加上其他各項東西,少說一萬萬又五千萬兩白銀。 其他的就不說了。 可如果派個公主去和親,直接止損總和三四萬萬兩白銀,外加上還能促進貿易,十年下來可能賺個三四萬萬兩白銀,帶來的收益,四舍五入一下。 就是十萬萬兩白銀啊。 大夏王朝一年的國庫收銀,也就是兩萬萬兩白銀,一個女人帶來五年的國稅收入。 這不是一件好事? 再換句話來說,都不說銀兩不銀兩,犧牲一個人換回十萬將士的生命,這筆生意就太值了。 可以說,和親問題不大,滿朝文武都會答應,甚至連皇帝都會答應。 只是他感覺,這件事情有些不一樣。 “楊大人,深思這么長時間,是覺得和親不妥嗎?” 孔平出聲,望著楊開,詢問了一句。 此話一說,楊開立刻搖了搖頭。 “和親倒沒什么不妥,只是覺得匈奴國這般行徑,只是為了區區和親,有些想不明白。”楊開給予回答。 道出自己內心的疑惑。 此言一出,孔平微微一笑,而后回答:“其實匈奴國的意圖很明顯。” “他們國運被削,自然提心吊膽,生怕大夏王朝宣戰。” “故而選擇和親,想要緩和兩國關系,再者邊境十二城,雖然被匈奴占據,可匈奴人并不習慣在城內生活,缺失太多物資了,而這些物資只能通過大夏運輸購買。” “否則依靠扶羅王朝,同樣一件物品,其價格至少貴三倍以上,楊大人有所不知,一面銅鏡,扶羅王朝賣給匈奴人,就要十五兩白銀,而大夏邊境一面銅鏡,也才三四兩白銀。” “如此一來,借和親之意,緩和兩國關系,再互市貿易,一舉雙得,這就是匈奴國的意圖。” “楊大人,多慮了。” 孔平笑著開口,同時一番分析也是頭頭是道,顯得無比自信。 此言一出,楊開也不由跟著點了點頭。 他說的沒錯,大夏邊境主城距離十二城也不過五十里路,可這區區五十里路,卻有天大的變化。 大夏邊境嚴厲禁止與匈奴國貿易來往,抓到就是死罪,雖有人鋌而走險,可架不住邊境嚴管,外加上有不少流寇土匪劫道。 以致于大夏的貨物,是無法進入匈奴國。 所以匈奴國只能依靠更北邊的大金王朝亦或者南邊的扶羅王朝。 大金王朝還好,價格不算太貴,只是大金王朝很多資源都缺少,或者是做工沒有大夏王朝以及扶羅王朝的好。 可扶羅王朝的價格,卻是大夏王朝的三倍。 這樣一來,百姓自然負擔不起,然而住進城中,又不能保持在平原生活習慣,只能硬著頭皮。 這些都是問題。 所以孔平所言,的確合情合理。 “既然如此,老夫現在便入宮,將此事告知陛下。” 楊開點了點頭。 雖然不知道匈奴國到底在想什么,但不管如何,不開戰對大夏王朝來說,就是一件好事。 “楊大人慢走。” 孔平站起身來,送走了楊開。 待楊開走后。 孔平臉上的笑意更加濃盛。 管家走了進來,也不說話,就等著孔平出聲。 “告訴族長,事情已經處理妥當了。” 孔平出聲,吩咐管家跑一趟。 “是。” 后者點了點頭,便緩緩退開。 待管家離開后,孔平的目光不由朝著西北方向看去,這個方向是匈奴國.......但也是鎮國公府。 與此同時。 走出孔府后,楊開并沒有直接入宮,而是去禮部處理一些公文事件。 倒不是不相信孔府的消息,反而他相信孔府傳來的消息一定沒問題。 只是大夏六部如此龐大的機構,都沒有得到最新消息,孔家居然早先一步得知消息,這一點就有問題。 不過如此龐大的情報能力,孔府也不是沒有理由,畢竟孔家學子滿天下,即便是匈奴國,也有不少人推崇孔家,尊圣人為師。 匈奴國大皇子更是無比推崇萬世之圣,也就是孔圣,與孔家關系極好,多次想要成為孔家門生,但因為身份太過于特殊,孔家暫時沒有答應下來。 提前得知信息,倒不是什么太大的問題。 可如果自己當真帶著這個消息去找陛下,只怕會惹來陛下反感。 孔家能得到消息,故而要不了多久,邊境的消息也能傳到禮部來。 等消息來到禮部,再去皇宮,就不會惹來這些是非。 只是,就在此時,一道聲音在外響起。 “楊大人,您孫女在外面求見。” 隨著聲音響起,房內,楊開有些驚訝,不曾想自己孫女怎么好端端來了? “讓她進。” 楊開出聲,雖有些好奇,但還是立刻出聲。 很快,兩道身影出現,一個是楊寒柔,一個則是瑤池仙子。 “爺爺。” 走進尚書房內,楊寒柔立刻喊了一聲。 望著自己的孫女,楊開心情也溫和了一些,不過看了一眼瑤池,楊開不由出聲道。 “這位是玲瓏仙宮的弟子吧?” 楊開出聲,他沒有擺譜,但也沒有顯得特別,只是問了一句。 “晚輩瑤池,家師玲瓏宮主,見過前輩。” 瑤池仙子還是仙道中人的做派,朝著楊開作揖。 楊開點了點頭,隨后看向自己的孫女。 “你怎么突然跑來?這個時辰不應當是在上課嗎?” 楊開好奇,望著楊寒柔如此問道。 “夫子給我們下達了新的課業。” “孫女有些不懂,所以跑來問問您。” 楊寒柔一臉笑容,畢竟是自己爺爺,倒也顯得很隨意。 “什么事?能讓你這般急忙?” 楊開出聲,詢問自己這個孫女。 “爺爺,白鷺府張明案你知道嗎?” 楊寒柔出聲,直接問道。 “張明案?” 楊開不清楚,同時有些皺眉,案件這種東西,自己孫女牽扯進來做什么? 楊寒柔也不廢話,直接將前因后果告知楊開。 待說清楚后,楊開卻不由皺眉。 “十一天斬立決?” 楊開皺眉了,聽完之后也覺得有問題,刑事案件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十一天結案,而且直接殺了。 這問題很大啊。 只是很快,楊開不由出聲。 “是永盛十年的事?” 楊開似乎想到了什么,不由如此說道。 “對,爺爺,就是十年的事情。” 楊寒柔點了點頭。 “那爺爺知道了,刑部改制,白秋府發生人口販賣之事,兩百女童過江溺死,白秋府府君欺上瞞下,借助刑部章程之事,欺瞞半年,以致于白秋府民怨四起,最終惹來驚天大禍,所以陛下要求刑部改制,任何形案,必須從重從快處置。” “若無問題,直接判決,十一天確實有點快,但當時陛下龍顏大怒,刑部特批也很正常,不算奇怪。” “文景先生拿這個給你們當課業是何意?” 楊開想起來了,如果換其他日子,他都覺得有問題,十一天斬立決明顯就是有問題。 但換做是永盛十年問題就不大,兩百女童溺亡,惹來民怨,朝野震動,數十名刑部官員直接被抄家斬首,從而刑部被迫修改一些章程,刑事案件必須要嚴查并且必須要快查。 不能拖泥帶水,免得再發生類似的情況。 所以十一天斬立決,快是快了,但在那個時候,也屬于合情合理的事情。 “原來是這樣的啊。” “爺爺,柔兒明白了,那柔兒先走了。” 楊寒柔沒有回答楊開的問題,她也不知道蘇文景為什么這么做,得到答案后,直接離開。 “恩。” “回書院注意點。” “對了,寒柔,這件事情不管有沒有什么蹊蹺,要謹慎一點,你一個女兒家家,萬不可亂參與什么事。” 楊開提醒一句。 雖然不知道蘇文景是什么意思,但無緣無故從刑部取來卷宗,當做課業給這些學生,顯然是有其他目的。 若是牽扯一些不該牽扯的事情,會惹來麻煩,而大夏書院的學生,不是權貴就是名門望族,真要牽扯進來了,誰都不敢動。 “明白了爺爺,先走了。” 楊寒柔點了點頭,便快速離開,回大夏書院與眾人匯合。 待他們走后。 一則密報也快速送來。 “尚書大人,邊境密報。” 隨著官員入內,楊開立刻接過密報,展開閱讀后,臉上露出篤定之色。 的確,如孔家說的一模一樣,匈奴王殺了那些將領,釋放俘虜一百多人,派使臣與大夏交涉,同時欲求和親。 得到密報,楊開也不啰嗦,第一時間趕往相府。 需要跟李善商議一二。 兩刻鐘后。 楊開一路火急火燎,來到相府之后,也沒有啰嗦,將密報遞交給李善。 后者仔細觀閱,隨后沉默不語。 “相爺,此事您覺得如何?” 望著對方沉默的表情,楊開不由出聲詢問,看看對方是什么態度想法。 “若只是和親,并無大礙,是一件好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