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秦王府。 望著三大車的禮物,李遂有些皺眉。 畢竟這是給自己老弟送禮,三大車不知道夠不夠。 可就在此時。 一名親信快速走來,在他耳邊低語。 “王爺?!? “扶羅王朝的使者,快入京了,在京都五十里外,半個時辰左右,便要入京了。” 隨著聲音響起。 李遂不由皺眉。 “就來了?不是預計七日后到嗎?” 李遂皺眉,有些驚訝。 按照禮部計劃的時間,差不多七天后,扶羅王朝和大金王朝的人都會來。 提前七天,有些古怪啊。 “回王爺,禮部也不清楚,是扶羅王朝提前出發了?!? “而且扶羅王朝的神羅三皇子,與扶桑十公主一并前來,為使臣代表?!? 后者回答。 “提前出發?三皇子?十公主?排場還真夠大的啊?!? 秦王皺眉。 他稍稍思考一番,隨后開口。 “讓禮部先去招待一二,本王入宮?!? “這些禮物送往大夏書院。” “告知我老弟,說本王有事無法過去,下次再聚?!? 秦王開口。 扶羅王朝提前七天過來,這可不是什么小事。 肯定是有什么目的。 他要入宮,將此事告知自己父親。 “是。” 后者沒有廢話,直接去安排。 而此時此刻。 京都,五十里外。 長長的車隊緩緩出現,一匹匹戰馬守在兩旁,兩輛玉輦并行在大夏京都官道上。 這是扶羅王朝的使臣。 而玉輦之后,則是一輛輛馬車,馬車當中是扶羅王朝的才子。 這一次,大夏詩會,扶羅王朝格外的上心,不僅僅排出王朝最有文采的讀書人,更是派出三皇子與十公主。 扶羅王朝,原本有兩個國家,一個叫做扶桑國,一個叫做神羅國,原本水火不容。 但隨著當初東荒中原十國亂戰之時,兩國達成一致目的,想要竊取中原土地,故而融為一國,名為扶羅王朝。 在長達接近百年的磨合下,兩國也逐漸融洽,并且的的確確占領了中原部分領地,不過借助的是北方匈奴之手。 邊境十二城,還有一些都護府都被北方匈奴占領,扶羅王朝的影子,從來沒有少過。 原本大夏王朝穩定下來,是想要搶回領地,但因為大金王朝的參與,導致大夏王朝寸步難行。 自然而然,這件事情就只能放在一旁,等待合適的時機。 所以,扶羅王朝有兩位皇帝,美稱雙圣臨朝。 左邊玉輦當中。 有七八道人影浮現,一名陰柔俊美男子,穿著金色四爪龍袍,端坐在玉輦當中,他一襲紫發,滿臉的玩世不恭。 而兩旁各自跪坐四人,皆是讀書人。 “諸位,此番大夏詩會,我父皇對諸位給予厚望,還望諸位能夠摘得頭籌,也好讓本皇子交差。” “倘若誰能拿下第一,將大夏儒者踩在腳下,本皇子必會向父皇請命,將我四妹許配給其?!? “故而,還望諸位這次要好好準備啊?!? 神羅三皇子開口,眼中含笑,看向這八人。 聲音響起,八人皆然露出喜色,但很快聲音跟著響起。 “三皇子殿下,大夏儒道,不過爾爾,尤其是大夏皇帝,得位不正,下面更是一灘爛泥?!? “恩,上梁不正下梁歪,大夏皇帝篡位登基,大夏所有儒者清流,早就死了,非要說也就是蘇文景稍稍還行?!? 眾人開口,抨擊大夏皇帝。 “蘇文景?呵,也不過爾爾,他不是已經被朝廷詔安了嗎?以前某還敬重他,現在,名利纏身,不為儒道?!? “的確,我原來也很敬重這個蘇文景,現在再看,也是個偽儒罷了?!? “哎,想不明白,為何天命為何選擇他們,大夏王朝得九道天命,實屬不該?!? 眾人議論,順便把蘇文景抨擊了一番。 “不,與他們無關,天命之說,應該是與國運有關,大夏王朝畢竟一統十國,還是沾了大夏太祖的光罷了。” “否則的話,大夏也配九道天命?” 一名男子開口,對大夏十分仇視。 面對眾人如此,三皇子很是滿意。 可就在此時,一旁的玉輦當中,也傳來了聲音。 “不要小看大夏?!? “以往還好說,如今的大夏,可多了一個絕世大才?!? 聲音悅耳,傳入玉輦當中,眾人不由沉默。 這是扶桑十公主的聲音。 “公主殿下所言之人,是最近風頭極盛的顧錦年嗎?” 神羅三皇子開口,直接詢問道。 “恩。” 后者淡淡回答,從玉輦當中傳來聲音。 “呵,公主殿下有些多慮了,這個顧錦年,本皇子并不認為他有什么絕世大才?!? 神羅三皇子笑了笑。 不以為然。 而其余人也跟著開口了。 “三皇子所言,的確無錯?!? “這顧錦年,我倒是有些了解,他是鎮國公之孫,年幼時紈绔無比,做事囂張跋扈,若不是世子之位,不過蕓蕓眾生罷了?!? “然而,自他溺水之后,顧錦年便一發不可收拾,突兀之間,寫出名詩,而后著千古文章,再寫鎮國詩,千古詩,為民伸冤?!? “倘若換任何一人,某一定敬佩,可換這個顧錦年,某只感到惡心。” 有人出聲,點評顧錦年。 此話一說,頓時引來眾人好奇。 “何出此言?” “這是何意?” 幾人十分好奇,不明白他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對于顧錦年,其實在座眾人或多或少還是有印象的,千古文章,鎮國詩,千古之詩,為民伸冤,這些事情,是他們夢寐以求想做到的。 可他們這輩子難以完成其中一件,如今顧錦年橫空出世,讓他們既是震撼,又是發自內心的嫉妒。 如今聽到有人抨擊顧錦年,表面上他們很好奇,心里則是極其舒爽。 “諸位想想。” “一個武將世家,能培養出讀書人嗎?” “即便是請來大儒親傳,那又如何?” “再者,文章詩詞,需有閱歷才可著寫,敢問諸位一句,自古以來的千古文章,千古詩詞,哪一個不是名家所著?” “再看看他們年齡,皆已至花甲方能寫出,縱觀歷史,的確也有驚為天人者,但往往都是曇花一現,一首詩名流千古。” “而顧錦年呢?既是千古文章,又是千古詩詞?他今年十六,一直待在京都國公府內,體驗過民間疾苦嗎?” “又懂得什么道理?” 他開口,緩緩出聲,闡述著這番道理。 果然,這話一說,眾人紛紛點頭稱贊,即便是三皇子也不由點頭。 認可這番話。 “不對啊,按照兄臺的意思,顧錦年所著文章,不是自己的?那為何有異象?” “異象之說,為天地認可,既天地認可,那就不存在造假啊?!? 有人提出質疑,雖然他十分樂意是這個結果,但還是要拿出證據出來,不然全靠自己去猜測,顯得有些自欺欺人。 的確,眾人也十分好奇,望著對方。 “呵,倘若是幾個月前,我絕對不會有這種想法?!? “可諸位難道忘記,一個月前,天命顯世嗎?” “如方才兄臺所言,異象需得天意認可,可前段時間,鎮國公可是獲得了一道天命。” “這天命到底有什么作用,我等也不知道,但有沒有一種可能,這天命可以影響天象?” “而且,還有一點,顧錦年第一次引來恐怖天象,是什么時候?是著寫文章,那個時候誰在?” 他出聲道,對自己的理論,顯得自信無比。 眾人思索,很快給出答案。 “蘇文景?!? “當時蘇文景在。” 幾人下意識回答。 后者微微一笑,也就沒有多說什么了。 這一刻,眾人有些恍然大悟。 “我懂了,鎮國公擁有天命,蘇文景也獲得天命,他們這是想要造神。” “如果這樣說的話,還真有可能,畢竟我等也不知道天命到底有什么作用。” “可為什么會選擇顧錦年啊?” “是啊,大夏才子也不少,為何不選擇其他人,諸如傳圣公后代?” 眾人逐漸明悟,只不過有些好奇的是,為什么會選擇顧錦年。 此話一說,三皇子不由開口了。 “選擇其他人,反而會引來更多猜忌,但選擇顧錦年不一樣?!? “他在儒道上毫無建樹,突然一下一飛沖天,雖然第一時間給人不可置信,但更主要的是震撼。” “即便是有人疑惑,那么第一時間也會詢問出這個問題,認為大夏才子那么多,沒必要選擇顧錦年?!? “這是算計?!? “而且,還有一點我想諸位忘記了,顧錦年的舅舅,可是大夏皇帝?!? “他得位不正,受世人質疑,當初更是屠戮不少儒道學子,深知民間讀書人對他有怨言,所以他必須要制造出一個讀書人。” “一個絕世大才,來證明在他的統治之下,天命認可他,只不過這個人,不能是別人,必須是皇室的人?!? “太子,太孫都不行,那樣惹來的爭議更多,再者他們是要繼承皇位,所以也不能走儒道?!? “那么思來想去,顧錦年剛剛好。” “如此一來的話,皇室,大夏書院,鎮國公,基本上掌握所有的天命,想要營造出這樣的異象,可能不會太難?!? 三皇子也跟著分析,而且說的頭頭是道。 眾人聽后,更是愈發肯定,顧錦年有問題。 “當然了?!? “這些都是猜測,沒有任何證據,也不能完全篤定。” “不過,這一次大夏詩會,可以見一見真章,大夏詩會,由九位考官各自出題?!? “若顧錦年當真有本事,一眼就能看出,若他沒有實力,那么也能看出,到時候可以慢慢清算?!? 三皇子又補充了一句。 畢竟說了這么多,其實還是有些自我安慰。 到底怎么樣,還是要見到再說。 “三皇子所言極是?!? “恩,不過諸位兄臺,此番入大夏,還是要小心一點,一些東西不可亂吃,萬一他們使些下三濫的手段,那就遭了?!? “是的,大夏皇帝得位不正,品行惡劣,整個大夏風氣不正,我等千萬要小心一些。” 眾人你一句我一句,將大夏貶的一文不值。 而一旁的玉輦,卻沒有再說什么了。 “這個諸位自己注意一些?!? “不過,待會直接去大夏皇宮?!? “我父皇準備了三份厚禮,事情還多了,入了宮,諸位不要亂說話,畢竟不是我扶羅上國,須稍稍收斂一二。” 三皇子開口。 提到三份厚禮時,眼中更是充滿著笑意。 此話一說,眾人點了點頭。 但對于后半句話,卻不以為然。 他們很高傲,高傲的原因,是覺得大夏儒道無清流之輩,認為正統在他們扶羅王朝。 的確。 十二年前,永盛大帝入京后,大肆屠殺了不少人,其中不缺乏滿身傲骨的讀書人,而有些讀書人,跑到了扶羅王朝,傳授一些思想。 仇視自傲很正常,教育問題。 就如此。 一個時辰后。 扶羅王朝的車隊,入京了。 禮部也派人等候,沒有任何怠慢,帶眾人前往皇宮。 大夏以儒治國,為天國上邦,外使前來都由禮部來接待,扶羅王朝雖與大夏王朝暗中有摩擦,但明面上兩者都是大國。 自然要由大夏帝王接見。 此時,已是寅時三刻。 今日朝會也剛好來臨,得知扶羅使臣入京,百官也有些好奇。 按照禮部之前所說,應當是七日后再來。 提前七天,絕對沒有什么好事。 而當扶羅使臣入京后,果然有不同的消息傳來。 扶羅王朝使臣,帶來了大量奇珍異寶,這是國禮,但有一樣東西,卻引來京都百姓驚訝。 物件很大,足足有兩丈之高,看起來極為珍貴,價值不菲。 而且還用十二匹馬拉車,更是引來百姓驚訝。 扶羅使臣前來參加大夏詩會,雖然會帶一些禮物,但也不可能帶來如此貴重的禮物。 一時之間,引來百姓猜測。 宮外百官,也深感疑惑。 一些聲音也逐漸響起,但最終被宰相李善給打住。 寅時五刻。 百官入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