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陸逸明意有所指,說道:“鄭總,你看這畫里,數棵雜樹相簇,綠葉枯枝,相互扶助,卻也能呈現出一片暗然生機。你說我們如果合作,會不會也產生這樣的效果?” 眼見著陸逸明終于說到了正題,鄭友元這才開口問道:“不知道陸總說的,是什么合作?” 陸逸明說道:“據我所知,鄭先生一手創辦的大元電子廠,現在的主營業務,是給外企代工?!? 鄭友元見陸逸明突然提起電子廠,雖然心中有些詫異,不過也還是說:“不錯?!? 陸逸明嘆了口氣,說道:“雖然代工能賺錢,但說到底還是要仰仗外國人的鼻息而生存,吃點他們看不上的殘羹冷炙,這和跪著要飯也沒有什么區別?!? 道理雖然是這么個道理,可陸逸明的話實在太難聽了。 就算是鄭友元脾氣再好,眉宇間也忍不住露出了幾分怒意。 “陸總,你這話說得,未免有些嚴重了。” 陸逸明見鄭友元面有怒色,卻是不疾不徐,說道:“鄭總誤會了,賺錢嘛,不寒磣。不過我覺得,你這大元電子廠在國內同行業里,規模也不算小,大可不必仰人鼻息。如果能夠站著把錢給掙了,想必更好?!? 求人辦事,免不了要大出血一回。 可陸逸明卻并不打算吃虧,無論是嶺東商幫還是廣府商幫,他誰的碼頭都不打算去拜,因為他想成為新的碼頭。 而鄭友元,就是一個值得他來拉攏的對象。 在陸逸明看來,只要拋出的誘餌足夠大,就不愁鄭友元不主動上套,等把整個鄭家都綁上了自己的戰車,再利用鄭友元的人脈來對付梁淑珍和左春榮,那自然是輕而易舉的。 所謂圈子,無非是利益的集合。 只要拋出去的利益足夠大,陸逸明自己就能成為新的圈子,又何必熱臉去貼別人的冷屁股,費盡心思去融入別人的圈子呢? 之前扶植表哥李易文和好友李全旺,就是希望他們能夠成長起來,成為自己的助力。 可惜他們現在還派不上什么用場,所以陸逸明打算多找幾個工具人來培養一下了,鄭友元就是他盯上的目標之一。 鄭友元微微一笑,笑容中帶著些許對陸逸明無知的嘲諷:“你倒是說得輕巧,現在電子產品幾乎都是國外的品牌,專利和技術都在人家手上,你還能站著把錢給掙了?” 在八十年代初期,東南沿海一帶,就有許多境外資本過來投資辦廠,而一些外資為了省事,則是會在本地尋找一些可靠的合作者,采用“三來一補”模式進行運作。 所謂的三來一補,其實就是“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的簡稱。 說白了就是什么都是別人的,夏國人也就只能出賣勞動力,干最苦的活,拿最少的錢,還得看別人臉色行事。 哪怕到了一九九六年,加工貿易依舊占據著夏國出口總額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珠三角一帶遍地都是血汗工廠。 就比如鄭友元創辦的大元電子廠,雖然部分電子元件已經實現了國產化,可主要的客戶仍然是外國人。 沒了歐美的訂單,他的電子廠立馬就得破產。 所以,陸逸明說站著把錢掙了,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并不是鄭友元不想,根本就是現實不允許啊。 尊嚴和錢,這兩樣東西誰不想要? 可問題是魚和熊掌,總是不可兼得。 至少在鄭友元看來,他沒辦法全都要。 不過這點小事,對陸逸明這個重生者而言,自然算不上什么難題。 面對著鄭友元展現出來的不相信的表情,陸逸明自信地說道:“我當然有辦法讓你站著就把錢掙了。” 鄭友元覺得陸逸明就是在吹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