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唐朝規定三品以下的官員(不含三品)每個月逢一、五日朝參。 像李躍以前是從八品的時候,那么每個月的初一、初五、十一、十五、二十一、二十五要上朝,當然上朝是見不到李二的。 像李靖這種三品的,那是要每月一、五、九日朝參。 另外,有一群倒霉蛋……是每天都得入宮參見皇帝的,這群人是“文官五品以上,及兩省供奉官、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他們被稱為“常參官”。 大唐的制度很多時候顯示出比較人性化的一面,從太宗貞觀年間開始,每次朝會結束以后,公家都會讓上朝的官員們在宮殿飛檐下、廊廡上坐地吃頓飯,這頓飯就叫“廊下食”。 “廊下食”都有什么東西可吃,實際上就是公款備餐,露天明吃,也就四菜一湯這種標準。 不會簡陋寒磣到丟李二的臉,但也別奢望山珍海味。 反正常參官們的肉食定量是每天三頭羊,分到每個人嘴里的羊肉應該不會太多。 不過在日常供應以外,夏季還有防暑降溫餐,冬季有烤火餐,各個節日也有加餐。 如果是在滴水成冰的三九天兒上朝,退朝以后又在西北風嗖嗖的廊下半露天坐地吃飯,那么負責辦食的光祿寺會依例給官員端上一碗咕嘟嘟冒泡的熱湯餅。 其實就跟李躍吃的面片是同一類食物,算是高級工作餐。 另外冬天的加餐還有黍臛,應該也是一種加了黃米的肉羹。 如果在驕陽似火的夏天上朝,吃“廊下食”,端上來的會是用涼水拔過的冷面、粉粥,再配一些栗子、桃、梨、石榴、柿子等。 趕上特殊的節日上朝,比如寒食節,會給甜米粥喝;正月初七(人日)和三月初三加賜煎餅;正月十五、三十賜糜糕;五月端午賜粽子;七月七賜斫餅;九九重陽節加糕;十月一日加黃米羹……這些都是在日常餐點之外另加的,算是額外福利。 像這種吃環境的工作餐,食物好不好倒在其次。 有人比較看重其中的榮譽和政治意義,覺得能在皇帝眼皮底下吃頓飯光榮得不行。 反正李躍這種食物,他本來都不想去領飯,但吃的直接被官員給送過來了。 李靖還專門威脅他不能把飯倒了,不好吃也得全部吃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