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周邊的天氣愈發的寒冷了,這兩天李躍雖說氣血有些不足,但正常做事還是可以的。 他的身份很尷尬,李二給了他文職的散官,但李靖又讓他做了軍中的寧遠將軍。 神策軍的訓練和組織都有他的身影,但實際做起事來又相當于隊伍里的后勤大都督,整個軍營內只要不參與作戰的決策,所有人都會為他盡量大開方便之門。 找張副帥要了一批人手,李躍開始訓練起了戰場上的醫護兵。 從冷兵器時代開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文字記載各個兵種的戰、輔之分。 在春秋時期,春秋各國,其軍隊構成分為:上軍、中軍、下軍,這就是最早的“三軍”的由來。上軍,就是專業戰兵了,是國家的主體野戰和對外作戰武裝力量,中軍擔負警備任務和防守任務,下軍就是勞役性質的軍隊,從事工程運輸后勤保障性質的作戰任務了。時代不同,其性質也就不同,如漢代軍隊中就有明確規定,入伍一年的士兵只能擔負城鄉守備和勞役任務,入伍兩年的士兵才正式擔負作戰任務,這就是戰兵和輔兵的區別。 雖然有所區別,但這一傳統一直被延續到大唐。 古典****體制是真正意義的“全民皆兵”。每個成丁男子15歲-60歲,都要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并按國家征發命令,定期去服兵役。 都是所謂的“預備役軍人”,隨時可以變為正規軍戰士,一旦進入戰時狀態,舉國“三丁抽一”甚至“二丁抽一”組成大軍,成年婦女和未成年兒童也立刻動員起來去接替國內生產。 戰爭時,戰兵和輔兵更不像后世區別得那么嚴格,輔兵甚至民夫在戰事緊急時,一樣拿了武器就要作戰。 當初秦昭襄王嬴稷直接就把河內郡所有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就地動員,直接就作為一支援軍,去阻擊趙國的援軍,斷其糧道了。 目前駐扎在馬邑的這些輔兵雖然不用直接參與肉搏,但人人手里還是握有刀槍。 一般情況下輔兵都是內線作戰,只有敵人真正打到自己家門口時才會拿起弓箭長矛進行反擊,而這次能跟著大軍一起過來找突厥麻煩的倒是特例。 輔兵可不算大唐的正規軍,但打起仗來一樣的不含糊。 很多人可能手里可能只有前朝時期的破舊刀劍,連身像樣的皮甲都找不出來。 縱然是這樣一支二線隊伍,但上了戰場往往比一線部隊殺的還要狠厲。 最近軍中人手還是比較緊張的,在得知李躍要訓練醫護兵以后,所有將領都是十分重視的,正規軍有軍務在身,當初帶來的三千輔兵也被李靖安排去城外砍柴和運送物資等任務。 多方考究之下,張公瑾還是命人從三千輔兵中選了三百號歲數不大,學東西又快輔兵的交到李躍手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