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戶部尚書杜致意站了出來,提問道:“陛下,臣好奇這玉米究竟為何物?我朝大批量種植此等種物有何好處?是味道勝過稻米,還是產量高過紅薯、土豆?若朝廷自己都難以說個一兩點緣由好處,百姓如何肯信服此舉?” “其一,玉米產量不低,平均每畝可以達到八百斤;其二,玉米和紅薯可以一并種植,是一件互利互惠的事情;其三,玉米口感佳,除了滿足百姓果腹需求外,剩余玉米可以用來喂食雞鴨;玉米秸稈可以打碎作牛羊的飼料。除此之外,好處還有不少,朕便不一一列舉了。” 杜致意表情依舊猶豫,他從未見過玉米這種作物,光憑許佑汐的描述,他也無法給予絕對的信任:“不知何處種有玉米?臣可否一觀?” “神工局有試驗田,杜大人下朝后可自行前去。” 相比其它問題,許佑汐在這一年中,希望把更多的精力側重于農民致富上。 “除此之外,廣東附近增加甘蔗種植,同時改良煉糖技術。甘蔗渣經過特殊處理,可以作為飼料,或者發酵成為酒精,提煉好的糖塊可以從海關出口。” “漢雪區、北方草原發展畜養牛羊,鼓勵普通農民家中飼養雞鴨豬牛。” …… 許佑汐把朝廷接下來的計劃傳達了下去:“朝廷下半年還有一項任務,朕打算從國子監在內的各大書院,派遣一部分學生前往大乾各地縣鎮鄉下,進行實踐鍛煉。” 一聽到‘國子監’三個字,朝中官吏頓時忍不住議論起來,要知道他們的子女大多都在里面念書啊。 這等于是要把他們的孩子送到大乾境內的偏遠地區,可這一走,誰知道何年馬月還能返京啊! 姚大成此時卻松了口氣,這樣看來珮謠提前退學從商反而是件好事情了。 “陛下,鄉鎮偏遠地區大多貧苦民刁,讓書院這些尚未涉世的孩子過去,這,這不等同于羊入虎口嗎!” “是啊,陛下,安排那些書院的學生到那些偏遠鄉縣又能做什么呢!他們有沒有種過地,養過畜禽,過去不是給老百姓添亂嗎!” …… 其實,朝官們說得確實沒錯。 谷噯 一個什么都不懂的普通學生被分到鄉下就是添亂,但同樣,許佑汐做出這個決定也經過了反復斟酌后,得出的最佳選擇。 其中最大原因就是,偏遠地方的鄉縣百姓都不讀書,不識字的,朝廷的新政很難普及到這一批人。 許佑汐安排一部分學生過去,就是為了通過這些學生,告訴當地老百姓,以后耕田不一定全部靠人力,也可以通過朝廷發明的耕地蒸汽車;如果想要農作物長得好,可以使用朝廷賣的化肥;同時盡可能改變這些農民的思維方式,就好比學習桑基魚田的思維模式,建立共贏的生產經營模式。 第二個好處,尤其是這些國子監出去的學生,背后多少都是有些靠山的。 一旦這些學生在這些偏遠縣城發現了什么官員腐敗、民生艱難的事跡,普遍會主動匡扶正義的;一旦這些朝官子女在貧困地區過的不好,那這些在上京當官的長輩,也會想盡辦法幫他們爭取更好條件,就會促使他們把各個小地方的缺陷和問題反饋到上面來。 第三個好處,就是為朝廷培養實踐型人才。 大乾大多數朝官都是靠八股文的模式選拔上來的。這些書院的學生,前十幾年每天學習的也都是如何寫好八股文,想要他們改變肯定不是一天兩天的功夫可以做到的。這些學生即便后面通過了科舉考試,入朝為官也一樣什么都不懂。 許佑汐希望這些大乾未來的棟梁之材,可以體會底層百姓生活的不易,并且在不斷地實踐挫敗學習中摸索,到底什么樣的道路更適合大乾的百姓。 如此一來,即便日后為官,他們也能時刻做到與老百姓共情。 “此次分配學生前往各個鄉縣,還是以自愿報名為主。”許佑汐慢慢解釋道,“愛卿們放心,這些學生在被派遣之前,會經過時長半年的培訓,這些課程也將教會他們很多知識。只要他們用心去學,被分到各個鄉縣肯定是有發揮余地的。” “至于安全問題,朕只能說是盡可能安排當地官吏進行保障,但是如果愿意報名,就得接受一些風險。” “朕覺得這是一次非常好的學習體驗機會,但是每個人如無特殊情況,至少得呆滿兩年。這兩年期間,無論是選擇和農民一起下田耕種,還是教授當地百姓認字學法,只要對當地百姓做出了實質性地貢獻,返回上京后都會有一定獎賞;特別優秀者,可以直接提拔為官。” 許佑汐長話短說,細則還沒說完,底下朝官就已經開始議論紛紛了。也能看得出來,他們都是非常矛盾,兩年時間搏一個前途也是個劃算的選擇。 “行了。賀尚書,你負責將這則消息下達到各個書院,除了書院念書的學生外,身上有功名的均可以參與報名。” 賀流向前一步:“臣遵旨。” “還有,朕多加一句,并不是報名就代表一定能去,朝廷也會進行篩選,但凡人品不合格,半年培訓課程學習不到位的,都直接失去資格。到最后,頂多會抽派出報名人數三分之一。”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