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是大總管府為了表彰你們,幫著大總管府賑濟災民,特意打造出來送給你們的牌匾?!? “……” 陳然神色一怔,在場的其他豪紳也擰起了眉頭,盯視著那塊牌匾。 他送來的這塊牌匾,是答謝的意思嗎? 借出去二百斤糧。 得到一塊寫著“借糧有功”的牌匾。 怎么看都更像是諷刺。 陳然回過神來,肅然拱手道:“張少尹,我們也是河東道的百姓,為河東道獻一份力,是我們該做的?!? “這牌匾,我們萬萬不能收。” 不收?不收我謀劃的,怎么進行下去? 張頓目光深邃看著面前的老頭,搖了搖頭道: “《論語》之中,子貢贖人的事跡,諸位可曾聽說過?” 陳然擰著眉頭,道:“張少尹此言何意?” 張頓語氣不急不緩說道:“春秋時期,魯國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看到同胞被賣為奴婢,只要他們肯出錢把人贖回來,那么回到魯國,就能得到補償和獎勵?!? “這條法律執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鄉的魯國人因此獲救,得以重返魯國。” “孔子的一個學生子貢,是個很有錢的商賈,他從國外贖回了很多魯國人,但卻拒絕了魯國給他的補償,因為他自認不需要這筆錢,情愿為國分擔贖人的負累?!? “孔子聽聞此事,大罵子貢不止,說他此舉傷天害理,禍害了無數落難的魯國同胞。” “孔子何故要罵子貢,想必陳老還有諸位,應該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張頓豎起兩根手指,目光掃視了一眼眾人道: “萬事不過‘義’、‘利’二字?!? “魯國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過是人們心中的‘義’字,只要大家看到落難的同胞,能生出惻隱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煩去贖人,去把同胞帶回國,那他就完成了一件善舉?!? “事后國家會給他補償和獎勵,讓這個行善的人不會受到損失,而得到大家的贊揚,長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會越來越多?!? 第(1/3)頁